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丹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1):98-10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有作家像端木蕻良那样深爱着土地。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土地系列小说中,他热情地歌颂故乡的黑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朴实坚强的人民。他小说中的土地、草原、大江等土地系列意象是他土地情结的自然呈现,渗透着他对故乡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但形成他土地情结的更深层原因则是他潜意识中与土地的那种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是“地母”原型作用于心理经验的情感外露。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意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68.0%的农民的土地价值意识非常强烈;45.3%的农民的土地产权意识非常淡薄;71.9%的农民的土地依赖意识非常淡薄;城市化是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根本动力;当前农民土地意识变迁在总体上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理性实用主义”等特点;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根本原因;土地的相对效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非农就业质量等也直接影响着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都是精神产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头脑加工的结果。深受满族文化影响的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在创作中彰显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他在小说创作中刻画了满族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和勇于献身精神的民族性格,展示了满族崇尚女性与崇拜自然的独特文化传统,表现了东北满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流露出作者浓厚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印第安人对土地是崇敬和膜拜的,他们有节制的耕种和捕猎,具备原始生态意识。但是在毛皮贸易中,印第安人改变了传统的信仰,为了贪念,肆意屠杀动物,造成对大地的破坏。在与白人交往中,印第安人逐渐丧失了土地,进入保留地生存,最终迎来了自治,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土地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地理台湾"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除了关心人的生存以外,更注目脚下的台湾土地,体现出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开阔的艺术视野与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台湾新文学以其鲜明的反帝爱国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新文学作品中,反殖民主义的"土地意识"异常浓厚,它不仅是台湾人民失去土地后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同时通过"土地"问题也表达了台湾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意识。因此,"土地"在台湾新文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深层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8.
《周易》是建立在数基础上的预测符号系统。其作者只所以用数来建构这个系统,是由于受远古先民数崇拜意识的影响。数崇拜意识来源于数神秘意识。无论是爻卦符号的制作和形成,还是求卦方式和占筮的著草都深深体现远古先民的数神秘意识。数神秘意识导致了数崇拜意识。《周易》的数崇拜意识主要反映在对数的从已知推未知的推演功能方面,集中体现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极数知来”两个命题上。《周易》的数崇拜意识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意识,深深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它所倡导的通过数“穷理尽性至今”的思想在秦以后沿着儒家方向、易卦方向、数学方向发展。在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周易》仍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土地记忆为内核,以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对土地记忆的地理归依,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是余光中通过诗歌作品欲寻求的历史与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他将对故土大陆的热爱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凝结为作品之魂,热衷于"对脚下这块土地历史"进行追寻.余光中的"地理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本意识层面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地理感,这是与生俱来的类似基因的一种土地意识情结;二是游历于异域而产生的区域空间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空间向度上的延展;三是在异族文化层面产生的历史文化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时间向度上的延展.  相似文献   

10.
端木蕻良擅写女性,他笔下的“地之女”形象生动灵活、个性鲜明。她们纯真、善良,率性迷人,兼具雄强柔媚的性格特征,是端木蕻良极力赞扬的对象。而形成端木蕻良的女性崇拜思想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生活在他周围的女性的影响、《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思想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女神崇拜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文学角度入手,通过与历代男、女作家文学作品特色之比较,提出李清照独立人格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分以下方面论述;家庭教育环境,注重自我倾向,无视礼教束缚,跻身社会理想,以及女性笔调抒发女性情感。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李清照完成了古代文学中女性从物到人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2.
怨恨是革命的动力与源泉,端木蕻良认为憎恨是战斗的火源,其小说中的怨恨模式首先体现在社会革命建构中的阶级怨恨,包括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怨恨以及地主后代对前辈与时代的怨恨;其次是家族革命建构中的家庭怨恨:怨地主在社会上是作为统治者的剥削阶级,恨地主在家里是作为统治者的专制家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美学意识在办公室工作中的渗透,从办公室的环境美、人的美、文字及其它方面的设计美等三个方面做了论述:办公室的环境在设计上应该做到和谐舒心、整洁清爽;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要注意自身的服饰美、仪态美;办公室的文字、宣传栏的版面设计要注意形式美,做到和谐统一,富有节奏美.  相似文献   

14.
知觉是人类所有本能中最透明的,与思维、记忆、言语相比,它不需要努力,自然发生。关于知觉的解释有多种。本文旨在探讨传统的推论知觉理论和吉布森的生态学知觉理论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从自发不断地走向自觉,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影响。书法自觉不仅包括艺术自觉,还更应包括文化自觉。当前,中国书法应逐渐走向文化自觉,即自觉承担起当前中国社会赋予的文化使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主体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编辑是编辑活动的主体,在编辑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编辑作为编辑主体,应当具有主体意识,应当意识到自己作为编辑主体的存在和作用,作为编辑主体应尽的职责,作为编辑主体应具有的素养。  相似文献   

17.
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经济,生态经济观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价值观、生态生产观和生态消费观等内容,生态经济观教育包括这几方面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中西人生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崇尚一元化,理想生活和世俗生活合二为一,较少超越意识;西方人崇尚二元化,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可以独立存在,并行不悖,有强烈的超越意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于中西宗教意识起源殊途而不同归。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人生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电视受众与节目之间的媒介,主持人除了应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传播者意识,除了应具备相应的新闻意识外,还应有“自我定位意识”、“专门家意识”以及“终身学习意识”,而这些意识与作为一个普通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普遍意识,有着相得益彰的作用。对“节目主持人意识”的理解认识,关系到对节目主持人知识结构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