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坛经》是中国禅宗重要典籍之一。它以“即心即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为核心命题,建构起一个由佛性论、境界论、开悟论组成的完备的禅美学体系。其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和对人的自由解放之路的探索,至今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述《坛经》关于“心”的含义,指出禅心即佛,禅心即本性,禅心生万法,禅心是空不空,禅心无相,禅心无念,禅心是平常心。  相似文献   

3.
4.
《坛经》中的"自性"是慧能大师所讲佛法中的重要内容,给予了艺术创作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何期自性’,即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返归本心,当众生向外寻求,被世俗的迷妄缠绕,需要"除却迷妄"返归本心,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途径;明心见性,即自性本自清净,明了本性,即得"见性成佛",这启示了艺术创作最高境界,即浑然圆成。  相似文献   

5.
《幸存者回忆录》是多丽丝·莱辛关注“内心空间”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主人公进行自我探索,经历揭开创伤、内在成长、自性涌现,最后在自性引领下最终达到个体人格的整合统一与完善.主人公的意识自我与其无意识的自性的整合过程,揭示了自性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认识象征人格完整的自性对现代人实现心灵完整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薛宝钗的诗歌富于禅味,体现出了禅家的精神境界:随缘任运,超越人生大苦;心不妄动,坦然面对风雨人生;修心观性,精进不息。  相似文献   

7.
拉尔夫·艾立森的小说《隐身人》(又《看不见的人》)被誉为二战后美国黑人史诗,其主要人物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反映了美国黑人的复杂心理路程,小说人物探寻自我的坎坷经历和多舛的命运为读者提供了从多种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的广阔空间。而休斯顿·A·贝克的"布鲁斯本土理论"是解读美国黑人文学这一特殊文本的基本范式,其中的"黑洞"仪式则从黑人的话语实战中透视出文本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因此该理论与小说达成了一种绝妙的默契,即浓缩性。  相似文献   

8.
以“武侠世界”英译网站上《一念永恒》英译本的读者评论为研究对象,采用情感分析与文本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量化与质化分析,从宏观整体与微观特征两方面真实考察该译本在北美的实际传播效果。研究发现,海外读者整体上对《一念永恒》英译本呈正向情感态度,接受效果较好。微观特征情感分析方面,读者对译者、人物纬度的情感评分较高,情节以及叙事次之。海外读者对该译本的接受和喜爱的原因是,读者被小说中的建构的虚拟世界(人物、情节、叙事)以及异质文化所吸引,同时读者在武侠世界网站这一虚拟平台上留言评论自己的感受,与译者直接互动并参与翻译,较强的参与感优化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些评论重新阐释与传播了该译本,使译本在英语世界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超越内外虚空--《金刚经》"妙行无住"之义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经典<金刚经>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对这部佛经国内学术界还重视不够.如有的学者提出此经为晚出佛经中的精品,因此不必过于推重.[1]而事实上<金刚经>的思想最为朴素并体现大乘般若的思想特点.本文拟就梁昭明太子对<金刚经>科划的第四分节作一微观解读,试图以一斑而示全豹,以期对<金刚经>的思想价值意义有更客观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注重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从陆蠡先生的散文名篇《囚绿记》被选入中学教材之后,对其中"魔念"一词的分析就成为教学的难点。当前对此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解读:一种是作者的创作思路是矛盾的,即"魔念"是对美好事物的扼杀;一种是"魔念"反映了作者心理的某些阴暗面。本文在对这两种理解的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于理性与情感的错位而引起的审美价值的提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毛佳佳 《教育评论》2023,(4):146-151
黑塞《玻璃球游戏》是一部用象征语言写成的作品。书中建构了一个未来世界的精神乌托邦——卡斯塔利亚,塑造了精神的化身——克乃西特。主人公克乃西特似乎专为精神事业而生,却在事业达到顶点之时离开卡斯塔利亚,进入世俗世界,走上通往无意识的道路。这一过程即荣格揭示的心理现象的对立转化。克乃西特的出走和死亡可以看作无意识的自然观点对片面意识态度的补偿。原型代表着无意识的补偿作用,人类心灵深陷的分歧能够借助原型得到最后解决。小说通过一系列的原型观念和意象,尤其是与自性相关的观念和意象,在象征水平上完成了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支遁在《世说新语》中出现近五十次,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支遁清谈形式多样,内容深刻。支遁在清谈中谈著结合,先后立逍遥义与即色义,又融合为《即色游玄论》,实质是以佛解庄。王羲之、王坦之、殷浩等名士各擅道、儒、玄,与支遁有长期论战。支遁清谈的目标是会三归一,促使学理佛教走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描述了敏感好学却柔弱胆怯的富家之子阿米尔的成长与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小说借由传统民族游戏中放飞的风筝,象征着人们对忠诚和良知的追求和弃恶向善的自我救赎之旅途.原型理论中的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分别诠释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自抑、嫉恨、自省及救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正>《春》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作者以诗歌的笔调和清丽的色彩,用火热的情感和精美的语言,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课文第二部分,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作者从"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五个方面描写春天的景象,五个段落五幅画。其中的诗情画意之美,值得读者去解读。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春草图这一段第一句从点上描绘。(1)用"偷偷地""钻"写  相似文献   

16.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荣格的人格原型理论对乔安娜悲剧心理层面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作为一个严肃的女性作家,在表现曹七巧变态心理和人格异化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被锁.将七巧推向悲剧深渊的正是金钱和封建婚姻制度及封建家族制度.第二,锁人.七巧在被"锁"的同时也"锁"住了亲生子女的幸福,她用她那锋利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连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失败后的二七年七月,朱自清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以真切的主观感受显示了同代人的内心图景,折射了动荡严酷的社会生活,表现出一种沉郁顿挫、悲怆激越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是20世纪英国作家,其作品以浓郁的宗教意味和寓言手法而著称。《品彻·马丁》是他的寓言式小说,通过主人公海难求生的艰难过程和出人意料的结尾,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与"任意性"概念相反,语言的"象似性"主要指语言与其所指之间存在象似关系。本文试图从篇章象似性层面解读此作,从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文本所体现的人性特点,最终总结作者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野草》里的“过客”意象和柳诗中的“渔翁”意象的特征和意义,指出前者是五四前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后者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本文还从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和受佛文化影响等方面对两类意象进行了比较。“过客”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一是殉道精神,一是思辩哲学。“渔翁”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主要是把山水审美与宗教感悟结合了起表,达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