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1995,(5)
论记者的形象编者记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说到这个问题,人们脑子里也许就会冒出个“无冕之王”来。好象也真是这样,记者想到哪里去,就到那里去;想采访谁,就采访谁。似乎什么人都不敢怠慢,俨然一个未加冕的君王。其实,这不过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的比喻...  相似文献   

2.
虚假新闻作为一种公害早已引起新闻界内外的不满和愤慨。虽然,虚假新闻与新闻报道总量相比,数量微乎其微,而且是偶然地分散地出现,但杀伤力颇强,危害甚大。新闻报道一旦失实,直接影响新闻媒体的形象,甚至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句顺口溜在新闻界颇为流行:“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搞推销,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编书稿,五流记者捞红包,末流记者写报道。”这句顺口溜虽不免有所夸张,但却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新闻界在出现“二气”:“新闻的铜臭气,记者的市侩气”。如何制止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当抓好四大环节。  相似文献   

4.
有段顺口溜近来在新闻界颇为流行:"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搞推销,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编书稿,五流记者捞红包,末流记者写报道。"这虽不免有所夸张,却也形象地反映了新闻界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由于媒介传播手段上的优势,广播电视在社会上的影响已越来越大,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也就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整体来说,我们的广括电视队伍是好的,是值得依赖的,他们以勤奋的劳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不容否认,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使少数从业者显现出新闻商品化、记者商人化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闻界目前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的黑人记者离开新闻界,另谋出路。这些“跳槽”的黑人都是男性。许多黑人记者觉得他们已干得精疲力竭,在新闻界呆不下去,或者说是被挤出了新闻界。这些男性黑人记者,当初最先打破种族界限,投身于报纸、广播等新闻事业中。如今,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了新闻界。在《费城信使报》负贵市政报道的记者和全国黑人记协常委威廉·苏顿说:“我所知道的新闻界中最多的少数民族记者是一些已经智穷力竭的人。他们中大多数对自己在报界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满意。”苏顿说,这些黑人记者大多在40岁上下,但也有些才30岁左右。  相似文献   

6.
失实,侵权,诽谤。诉讼困扰新闻界。 1987年,1988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状告新闻界的连连不断。仅影响广泛的,就有:杜融诉《民主与法制》两记者案,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案,陈佩斯诉湖南广播电视报案,游本昌诉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案……更多的,没有被报道。引起诉讼的原因,有的是记者先入为主、偏听偏信造成失实,有的是采访不周造成失实,有的是误听流言造成失实,有的是感情代替理智造成失实,有的是编辑随意改稿造成失实,有的是多用形容词如“文革幽灵”“罪恶累累”等造成对方不满,有的只是一字之误,也有一些完全是被  相似文献   

7.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分管的行业和系统。“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闻界目前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的黑人记者离开新闻界,另谋出路。这些“跳槽”的黑人都是男性。许多黑人记者觉得他们已干得精疲力竭,在新闻界呆不下去,或者说是被挤出了新闻界。这些男性黑人记者,当初最先打破种族界限,投身于报纸、广播等新闻事业中。如今,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了新闻界。在《费城信使报》负责市政报道的记者和全国黑  相似文献   

9.
我本报人,1946年至1949年在江苏无锡有三年记者生涯。因为不满国民党黑暗统治,我初当记者就不与迎合小市民趣味、猎取桃色新闻的记者合流,着意于进步影剧新闻与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报道,以笔名石曼发表。我的文字很快就拥有部分读者,引起无锡中共地下党与进步人士注意,并与新闻界知名进步人士陈翰伯、戴文葆相识。  相似文献   

10.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12.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道德修养不同于一般干部,更不同于一般群众,其道德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道德修养方面,新闻界老前辈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人是我们每个记者学习的榜样.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同普通的老百姓交朋友,同广大的采访对象交朋友.纵观范长江同志的一生,从他作为民主的记者到成为党的高级记者,甚至担任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暑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仍然坚持平易近人的作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新闻界,杂文家冯英子老先生的声誉是很高的。1988年,由文化部在上海主办的一次目的在于把中国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介绍到国外的文化交流会上,文化部一位高级官员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却在一系列活动上,把国内记者排斥在外,而对香港和外国记者却奉迎到了有失国格的地步。在新闻力量相当强大的文化名城上海,这件事情当然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几十  相似文献   

15.
雷恺 《中国广播》2011,(11):71-73
记者在采访灾难事件时,本身也是灾难事件的受害者,新闻界必须重视记者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节。新闻媒体应该有对记者进行心理保护的意识,对记者进行灾前处置和灾后的专门心理辅导,记者也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16.
加强新闻行业自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搞好新闻界的自律维权,增强抵制新闻行业不正之风的自觉性,提高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使之更好地履行新闻赋予的社会使命,担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从而增进媒体公信力、权威性,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记者摇篮与大连市记协联合召开了“新闻界自律与维权”研讨会。本期杂志选取各媒体同行的研讨文章.供大家探讨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节的确立,是新闻界的一件大喜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闻界的重视与关怀,也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我们新闻队伍的工作是肯定和满意的。因此,在这个备受新闻界同仁关注的重要节日来临之际,我同我的同事们感到欢欣鼓舞,也很有些浮想联翩。 在我国,记者的职业是伴随着近代传媒特别是报纸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至少有100多年的职业史,但真正赋予记者以灵魂的时代,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诞生与发展的时期。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民族解放战争中,党领导下的新闻队伍及新闻界的革命统一战线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闻记者和新闻…  相似文献   

18.
久润 《新闻实践》2003,(7):25-26
翻看八十年代大众日报社的《青年记者》合订本,几乎期期都有梁国典采写的新闻界名人专访。有意思的是,他因去年荣获第五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也成了被采访的对象。梁国典1962年10月出生在山东莱西,走进大众日报社时还不满21岁,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意气风发。时移月转,他把身心融入到大众报业里,淘去了浪慢,积聚了才干,从记者干起,一直干到报业集团的领导。干记者的,谁不想能写出有别于他人的优秀作品?国典也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方人到南方参观学习,回来都说南方人思想解放,北方人则不行。诸如此类的感叹很多,但当时谁都没往深处想。后来,国典偶然在一  相似文献   

19.
英国是新闻事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报刊种类繁多,发行数量也相当可观。英国新闻界也曾经出现过不少享有盛誉的新闻记者和文笔犀利的评论员和专栏作家等。英国新闻界是怎样选拔、培养和训练记者和编辑的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新闻界一些负责培训工作的朋友。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