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关键和基础.从两者之间关系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致性、互动性、统一性.在当前,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方向;弘扬和谐精神,把握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质;优化发展模式,把握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是适应当前全球生态形势采取的重大举措.马克思、思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是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片面强调对立或片面强调统一,都是不正确的.人类虽然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但对人类未来抱悲观主义是不必要、也是没有根据的.不应把适用于人类的理性原则简单地搬用于其他自然物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在关注环境问题的学者们针对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之后,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个议程首次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这使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论支持.在我国,专家学者们也对对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本文就近十年来学术界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本质特征就是强调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必须与自然的生态系统实现协调持续的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自然观是一种和谐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其发展观是辩证的可持续的发展观,科技观是保持在"度"的范围内的科技观,环境伦理观是和谐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相似文献   

7.
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人、社会、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念。近代以来,由于人类在主客体关系上认识的片面性,人在对待自然时,采取了一种掠夺性的伦理价值观,导致现存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因此,人类需要反思这种片面的主体性认识,构建一种新型的主客体观,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有理念的更新,也要有制度的保障;既要有法制的健全,也要有公众的参与;既要有发展模式的转变,也要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9.
司法保障是顺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条件。但是我国现有的司法体系在完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受理案件极少、纠纷解决成本较高等方面。我国的司法体系应当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入手,增强法官环境保护意识、更新司法理念,并通过设立专门环境法庭、构建配套机制等具体举措来弥补相关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各结构各层次之间的有序和谐运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咨询机制,使社会管理决策逐步实现科学化,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评价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信息反馈机制。这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缪瑞 《高教论坛》2006,(5):51-52,47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环境教育是基础。本文以此为基点,简述了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着重探讨了高校环境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12.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自然生态和谐的社会,是社会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是自然、人、社会协调发展共生共盛共赢的社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成本投入大、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多、社会效益差的发展方式,显然这种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更为有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出路。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这其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完善和健全有利于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全面论述世界和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阐释我国提出的构建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的要求,同时论证构建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科》2007,(5):5-6
【热点聚焦】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学文科》2007,(5):24-27,4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古代的理想社会思想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许多好的素材,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理想社会的升华并具有新的不可比拟的时代和理论内容。与大同在字面意义上有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其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设的任务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之一,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全面进步,它是一种系统发展观。因此,高等教育也必须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设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并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构建校园文化生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正历来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经济秩序公正、政治秩序公正、文化秩序公正既是社会公正的一般内容,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和保证。我国现阶段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正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