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夏颖  王继发 《青年记者》2007,(14):106-107
2005年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品牌节目“超级女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地方台的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奇迹。仔细研究“超女”的节目形式,无论是前期策划、录制过程,还是后期包装,都与以往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倾向有很大的区别。追求原始的录制过程,将真实放在第一位的节目宗旨都将传统的审美观念进行了大换血。而中国电视行业更是发掘出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有审美潜力的节目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服装作为不用时代文明的载体以及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在人类的文明是进程中呈现了很强的民族传承性。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儒家所倡导的“和”的审美理念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在中式服饰的特征上就呈现出讲究“情景合一”、“天人合一”的大一统风范,和谐、内敛、包容等审美情愫也不断地在中国古代的不用时期的服饰格律中加以表达。现代服饰设计需要民族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这样才能展露出更富审美情节的民族华章。服饰审美正是源于社会的需求,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艺术化生活方式方面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追求。i  相似文献   

3.
常江  王雅韵 《现代传播》2023,(1):102-109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传统审美实践赖以维系的媒介间性,通过不断挤压“反思”和“协商”在审美实践体系中的存在空间,消弭了文化公共性在审美实践中得以形成所必需的批判性距离,进而全面导致了大众品位的私人化,制造了“审美茧房”。这种私人化的大众品位,则进一步与技术发展的既有趋向“合谋”,以文化民主为名制造了新形式的社会区隔,令旨在追求共同价值和道德目标的公共美学几无生存土壤,整个社会文化进而向反公共性方向演进。而身处审美茧房中的每一个人,在“消费自由”的幻象中,日渐丧失对超出自己趣味范畴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文本的包容,并有可能在“适宜”的舆论氛围下,将审美的排异诉诸话语乃至行为暴力。鼓励或容纳各种类型的网络趣缘社群的发展,或许是“破茧”唯一可行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王霍 《新闻窗》2005,(4):64-64
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交叉的边缘文体。报告文学有两个特点:新闻性和文学性。新闻性是要讲求和遵循新闻真实的原则,不能虚构的夸张;文学性要求用文学的描写叙述手法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各种手法,去真实艺术的报道事件和人物。正因为真实性的存在,人们往往会忽视它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然而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需要既真实又艺术,如何把它的“审美价值”和“新闻价值”调和得恰如其分,是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王毅 《新闻前哨》2001,(2):13-14
新闻具有美育功能。新闻作品的结构、布局、语言都能表现出美感意识。穆青曾这样强调:“我们记者是美的传播者。新闻记者要把生活中最美的东西传播给人民,从而教育、感染、影响我们的人民,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要发挥新闻的美育作用,除了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报道的艺术性,这是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对新闻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毋庸讳言,一些媒体由于片面强调新闻工作党性,而影响了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相对格式化的新闻表现方式,把新闻的审美价值淹没和遮盖了。其实,作为思想外衣的语言文字也可以…  相似文献   

6.
王红 《今传媒》2014,(1):107-108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新闻作品除了要面向基层走转改,其审美取向也尤为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闻作品的审美取向:即深入实际、用细节描写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美;以人为本、用真情实感营造真情美;巧用素材,用深度提升新闻报道的创新美。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成就走转改精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反观电视艺术创作策划——制作——传播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显示出这样的审美特征从“隐含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电视艺术策划要具有前瞻性,找准看点;为构建作品的“召唤性”结构,电视艺术制作要充分重视“留白”的艺术性;由于期待视野被融合的程度不同,电视艺术传播要有针对性,正确看待收视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进程,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消费审美化趋势的推动下,当代广告的审美状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广告审美表现的符号性,对审美的文化性追求,审美情感的快感化,审美感知的全感互动等转变对广告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告的审美教育要适应这种转向,重视广告审美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强化课程建设、扩展教材体系、充实师资力量和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来适应广告审美教育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要深入研究和宣传“三个代表”的要求,这也是向新闻宣传战线发出的战斗号令。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和毛泽东、邓小平的建党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宣传的永恒主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热情宣传“三个代表”思想,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坚决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是新闻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一 )  我们的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我们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得到好的理论宣传效益,恩格斯对“宣传”提出了四项要求:“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确,风格要更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304页)实际上,这四项要求同样是对新闻评论提出了审美的要求。在形形色色的新闻评论快速发展的时下,从审美诉求的角度探讨评论的距离提升、氛围营造、逻辑力量、话语构成等不仅是现实的急需,而且是新闻学“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1.
陈敏  李虹 《新闻爱好者》2006,(5S):44-45
随着电视频道的不断增多,电视生活栏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无论是白天或夜晚。只要你打开电视机,几乎没有哪家电视台不在向你炫耀按照各自审美理念打造的“电视化”的精彩生活。然而,究竟开办这些栏目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制作与受众各自从中得到了什么?恐怕很少人去分析研究它。  相似文献   

12.
杜京华 《大观周刊》2012,(32):263-263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指导人们自觉、正确的处理自己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帮助人们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可以使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中走向纯洁粜高.最终培养起运用美的规律进行学习、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个人的素质、素养.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主持人"个性化"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树华 《现代传播》2005,4(3):96-98
“追求个性,活出自我”,几乎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当中一句最响亮的口号。不可否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个性确实受到某些“集体无意识”的无情压抑,如果是作为一种反叛,以上表述的存在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矫枉”必得“过正”———这似乎是我们的传统。问题在于“反叛”之后的建设似乎并不及时,否则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不会这么突出。由此看来,广播电视节目当中,形形色色“个性化”的主持人的出现也并非偶然了。头发要“五颜六色”或“X颜X色(X>1)”,表情要“夸张怪诞”,话要“嗲”着说,衣服要那种绝不能穿到大街上的,长相要…  相似文献   

14.
绝处逢生诗法举隅李安纲中国古代艺术追求完善,欣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韵度。这种审美理想,在建筑学里表现得极为突出。苏州的园林布局,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传统的庙堂结构,檐端翘起,绝处逢生;都显得神姿飞扬,余韵悠长。古人所追求的艺术完...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于数字媒体生态,对算法支配下的信息智能分发体系的特征与影响进行描摹,并基于后现象学框架剖析上述体系借由重塑人类审美活动加诸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审美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对日常文化施予影响的重要中介;以流媒体网站为代表的视听内容智能分发平台加速了人类审美活动的私人化,培育了旨在强化社会区隔的“审美茧房”,并导致公共美学及至整个文化公共性的衰微;当代媒介文化所呈现出的内省、浅表、向内而生与反公共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在观念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文化破茧”的行动方案,推动多元文化力量介入平台规则,呼吁个体对自身文化惰性的反思,实现精细化算法规制与先进文化弘扬的深度结合。  相似文献   

16.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最早提出的,描绘未来生活的理想方式。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山水审美思想,对山水城市的构建以及人们审美心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山水城市为人们在生活中体认自然提供了直接的平台。山水城市的构建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延续,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夏颖  王继发 《青年记者》2007,(14):106-107
2005年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品牌节目“超级女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地方台的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奇迹。仔细研究“超女”的节目形式,无论是前期策划、录制过程,还是后期包装,都与以往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倾向有很大的区别。追求原始的录制过程,将真实放在第一位的节目宗旨都将传统的审美观念进行了大换血。而中国电视行业更是发掘出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有审美潜力的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标题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倘使不能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的“眼球”,即使文章全文再精彩,恐怕也会因为标题不“抓人”而失去读者。相反,倘使文章标题承载着强烈的思想震撼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时代表现力,就有可能吸引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触动,让人获得心灵上的滋润,使人获得认知上的前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新闻能否取胜,标题是关键。靠标题提升新闻作品的审美感染力我们知道,审美表述的形态是多元的、个性的。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独具个性魅力的审美创造活动,为了实现审美价…  相似文献   

19.
研究艺理论和美学的专家学们常常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艺术纳入美学范畴,把艺作品看作是作家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然而,却很少能包容新闻及新闻报道登堂人室,甚至有人明确提出新闻作品不能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和进行审美观照,笔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认为新闻“来源于生活”而又“拘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美不胜收,社会生活斑斓多彩,一切发生发展着的客观事物无不以其内在的形态闪烁出扑朔迷离的亮光。对此,普通人常常以自己的眼光为半径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而记者则须以天文学家观测无穷宇宙的宏大视角和生物学家分析细胞粒子时聚神聚焦之锐目去扫描永恒时空中的亮点,探视历史长河中的社会粒子成分,捕捉时代发展旋律中的最强音。生活和艺术“两者都是美”,新闻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审美活动。这是因为,新闻与现实生活之间自然地存在着审美关系,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它、表现它。既要获得知识和信息,又要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这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