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87年中国的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文本、报道思维等角度总结了当年深度报道的主要特征,进而考察作为内部因素的职业意识与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复杂影响.文章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在对"深度报道年"特征及动因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职业意识、新闻生产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复杂交错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南方周末》2008年头版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话语文本分析,材料来自2008年45期共27篇报道①。文本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其次从多方面对样本报道进行文本解析,最后从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责任担当的角度,讨论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社会责任体现的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87年中国的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文本、报道思维等角度总结了当年深度报道的主要特征,进而考察作为内部因素的职业意识与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复杂影响.文章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在对"深度报道年"特征及动因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职业意识、新闻生产与社会环境之间相瓦影响、复杂交错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运用新闻叙事学理论,结合《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①,对新闻文本进行叙事学分析,旨在阐述新闻视角与真实性之关系。  相似文献   

6.
孙瑞 《今传媒》2024,(3):47-50
本文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66篇涉农报道获奖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发现,在报道内容上,重大主题突出、价值深度挖掘、对象更加聚焦;在报道形式上,云端互动传播、体裁复合交叉;在报道角度上,视角自下而上、语境高低转换,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涉农新闻的报道特色与创新形式,归纳出正在转型中的新乡村图景,旨在为今后的涉农报道和乡村故事传播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颖 《东南传播》2012,(8):80-82
本文以"人民网"台湾频道对2012年台湾选举辩论会的新闻报导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分析和新闻传播研究结合的视角出发,使用实证研究和阐释性研究的范式,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从报导主题、修辞建构两个大方面对新闻报导的话语进行分析,从消息来源、报导主题、文本结构、视角呈现、话语策略及措辞的使用等方面来考察新闻文本表达中存在的价值偏好、意识形态倾向性,并分析这种倾向是如何运作的。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一段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惨痛历史。作为战争受害者的"慰安妇"群体近20年才逐渐受到关注。公众对"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形塑与强化,媒体建构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民日报》1995年到2018年以"慰安妇"为标题的新闻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慰安妇"报道的文本特征来分析其如何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造构着"慰安妇"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公众集体记忆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民族认同的强化。  相似文献   

9.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比较视角,本文以人民网和新浪网关于"魏则西事件"的202篇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结合框架理论,从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新闻类型、新闻框架等5个方面23个类目对比分析了两家媒体的报道构架。此外,本研究也关注了两家媒体在不同时间点对该事件的报道数量走势,对其新闻标题制作了词频分析图。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总结了其报道特征相异之处的主要原因,并为媒体如何报道此类舆情事件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语义分析视角出发,考察了战 争(军事)词汇在新闻文本中的隐喻功能,并探 讨了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机制。结论认 为,有关战争(军事)类隐喻形成新闻传播理 念,涉及到社会诸多领域;由于战争文化结构的 长时期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已形成集体无意 识,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新闻工作者而 言更为明显;这种隐喻意义上的新闻视角已得到 受众群体的默认,并预测战争隐喻下的新闻传播 观念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3.
关于涉华报道的研究早已突破了文本形式传统视角,文本内容即主旨的分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报道事件的中国背景探讨语篇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发现:通过频繁使用名物化现象,起到了人际关系隐形化,时间标准神秘化,焦点信息改变化和语用效果预设化的交际效果,进而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17):22-28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参考消息》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间刊登的全部1014篇以"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报道进行报道倾向、编译形式和文体风格三个维度的考察,旨在对该报关于重大社会议题的报道策略进行全面而准确的阐释。研究发现,《参考消息》相对温和新闻生产策略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特定社会议题脱敏和预防舆论"板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了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五国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共8家媒体2015年关于博鳌亚洲论坛的全部报道,借助内容分析法,从新闻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外媒体对博鳌亚洲论坛报道的差异及其对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形象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深入具体文本,分析新闻媒体如何重新编排信息来建构报道的意义。以新闻与传播学的视角,评析博鳌亚洲论坛国际舆情对中国国际形象和海南博鳌形象的影响,分析舆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天赐 《今传媒》2016,(1):93-9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以《广州日报》历届亚运会报道为内容分析文本,从中国新闻的改革发展视角来探寻其引导的嬗变路径.结果显示:《广州日报 》 亚运会报道导向沿着"锦标体育"——"生活体育"的路径发展,与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和体育发展的轨迹相符,折射出中国体育和中国新闻业改革发展的节奏和变迁,并对《广州日报》日后的亚运会新闻报道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从字面上看是以"民"、"生",即人民的生计、生活为主要关注对象的新闻.从具体实践上看,是媒体以满足普通市民的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平民视角和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报道市井百姓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  相似文献   

19.
夏寅 《新闻传播》2010,(9):140-141
在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对经济新闻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热点,而如何解决经济新闻的“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问题更是关注重点。文本着重以受众定位的角度,论述经济新闻分众化传播策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以经济新闻研究现状为出发点,结合经济新闻的特点。从传播学的视角为经济新闻分众化传播策略寻找了理论资源;且从经济新闻应用层面来阐述分众化传播是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6年1月23日沈阳《华商晨报》对“贫困父亲为救女写信遍求中国富豪”的报道为文本,从新闻伦理道德的视角分析了该报道行为的道德越位与失范。报道中,记者对新闻效应的追求超越了记者对社会道义的坚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新闻事实的本质,看似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却践踏了富豪的道德利益;而媒体在捐资救人方面的冷淡,明显地出现道德失范,把自身也推到了与富豪一样尴尬的局面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