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读《过秦论》时,都为秦的很快灭亡而感到可惜,究其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现在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这里的人物,感觉到这里的人物都具有一种首创精神,这种精神是当今社会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精神胜利法调控着阿Q性格系统中矛盾对立的性格元素的双向运动 ,这种双向运动使人物行为的现实与行为的动机和方式得以充分展示 ,揭示出精神胜利法既维系了人物的生存、又导致人物灭亡的悖论 ,进而完成了作者对人物与环境的双重否定。鲁迅通过自身体验和对现实、历史的观照 ,不仅写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个性特征与特定现实意义 ,并使之具备了终极关怀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侧面烘托法,指的是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借云画山","借柳画风"。  相似文献   

4.
“三十六计“历史小说演述了古代历史兴亡、忠奸斗争和鼎革之变的若干侧面,产生了一种无法消除的悲剧意识,着染了一层悲切迷人的审美文化色彩,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人们从悲剧人物不甘灭亡、不甘失败的思想和行为中感受到悲剧精神的胜利和伟大.它将鼓舞人们振奋精神,以高昂、进取的主体意识笑对人生、勇敢生活,书写瑰丽的人生篇章.  相似文献   

5.
“三十六计”历史小说演述了古代历史兴亡、忠奸斗争和鼎革之变的若干侧面,产生了一种无法消除的悲剧意识。着染了一层悲切迷人的审美化色彩,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人们从悲剧人物不甘灭亡、不甘失败的思想和行为中感受到悲剧精神的胜利和伟大。它将鼓舞人们振奋精神,以高昂、进取的主体意识笑对人生、勇敢生活,书写瑰丽的人生篇章。  相似文献   

6.
写作指引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指导内容是"写出人物的精神",这里的"人物精神"实际上是指人的思想、气质、品性等,再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指人的风采神韵,指人物独特的个性.写人,不仅要使其活灵活现,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比如奉献、敬业、善良、孝敬、爱国、诚信等.行文时,我们常借助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尽显人物之形,又以形写神.  相似文献   

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之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之宗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通过对近50个人物死亡结局的精心设计,描绘了底层卑辱者、社会抗争者、“狂人”、阶级压迫者等几种类型的悲剧人物角色之死,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和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昭示了封建社会定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相似文献   

12.
一这里的榜样教育是一种特指,即动员式榜样教育。动员式榜样教育的典型程式是:首先发掘榜样人物,然后阐释并大力宣传榜样人物的精神,再高调号召和动员人们学习和仿效榜样,最后表彰和奖励学习榜样的典型人物。它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自  相似文献   

13.
赵兰芳 《现代语文》2008,(10):37-38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强调的悲剧性的毁灭,不是指以往一些美学家所概括的悲剧人物——‘好人’、‘伟大人物’——的灭亡,而是不拘什么人身上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且‘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拘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雷雨》作为一出悲剧之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为侍萍、繁漪、四风、周冲这些善良可爱不幸的生命掬一捧同情的泪,更令人感悲叹惋的是曹禺通过这出剧展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4.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相似文献   

15.
教育之宗旨     
<正>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  相似文献   

16.
简快导写 1.开头点题定位 这次习作是通过一件事来表现熟悉的人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题目和内容一旦确定,就可以马上确定文章的开头。写人物的文章,开头的定位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个性定位”(这里的“个性”指的是人物的与众不同之点),就是在开头的时候,首先将人物的与众不同之点告诉读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  相似文献   

18.
"精神隔绝"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一贯主题,旨在表现人与人之间一种生之孤独与爱之无能的生存状态,而男女性别错位是造成这种精神隔绝的重要原因,它导致两性之间关系的失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也因为无法再生殖而面临灭亡的前景,结果只能造成更为严重的精神隔绝;而男权制的存在又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所在。本文以《金色眼睛的映像》和《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个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 《教育》2009,(4):60-60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学史上,呈现过无数部绚丽多姿的悲剧作品。它们以深沉的社会思索和独特的艺术典型,在揭示悲剧的命运和控诉产生悲剧的时代上,不仅有着一种震聋发聩的社会认识力量,而且具有一种凝重的历史审美价值。柔石的《为奴隶的母系》,就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的悲剧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悲剧给予如下的概括:“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和伟大人物的灭亡”。这就是说,构成悲剧,必须是合理的、正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物,陷于不幸、痛苦或灭亡。这些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民真的、善的、美的品德、愿望和要求,他们或为正义、为真理、为人民利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或为个人的幸福和生存权利而艰难地挣扎,最终却陷于毁灭。这种不幸、痛苦和灭亡,并不是由于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