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交往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交往方式,网络中的人们需要解决"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本文以豆瓣网为例,探讨公众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来建构身份认同。一方面,人们进行着多途径的自我身份建构,强调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人们还在不同层面进行着群体身份建构,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对Web2.0网站来说,加强用户在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20,(8):67-73
乡镇青年的影像表达已成为其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本文通过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从同一性和差异性维度研究网络短视频生产中乡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路径。研究发现,乡镇青年通过虚拟空间中的归属找寻和情感连接建构同一性,获取群体认同;同时,他们又以城市人为镜,通过视觉符号景观的臆想和独特的风格展演建构差异性,形成自我认同。乡镇青年参与生产的短视频体现了他们对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折射出我国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特色进程,因此,应继续发挥此类亚文化产品在青年社会化和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建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人们陷入了自我认同危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是建立在公认的、完整的历史记录基础之上的,档案凭借其原始记录性成为了个体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借鉴社会学中自我认同建构的研究成果,分析档案在个体建构自我认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包括个体运用档案建构理想形象,借助他者记录塑造完整自我,内化档案价值构建身份意义.  相似文献   

5.
编辑职业从编辑活动出现伊始便进入社会视野,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介竞争与产业发展环境的多重裹挟下,编辑主体身份认同成为新的话题。编辑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结合,是编辑主体在自我判断、他人评价与群体协同中对职业身份的意义建构与社会确认。其既包括编辑主体对职业身份的理解与审视,也涵盖社会大众在制度、规范、环境下对编辑角色形成的期待;既是个体的职业自觉,也是群体的价值同构,更是社会化的精神表征。职业自我、本体安全、基本信任、认同主体是编辑身份认同得以生发的必要条件;内外制度规训、自我叙事与反思、“重要他人”的认知与评价成为编辑建构身份、获得认同感的主要影响因子。编辑主体正是在身份认同中不断找寻编辑活动的意义,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自我超越中实现职业提升。  相似文献   

6.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社会是一个"公开展示的社会",也是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电视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等话语形态在为社会消费提供展示的"舞台"的同时,电视话语也成为各种消费社会的"代言者".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电视话语作为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同时这种感觉也成为他们评估和判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作为消费者应有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发现,因为自我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他们过于注重自我差异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自我差异的积极效应.网络的崛起,引发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网络情境中的自我情况,他们认为,人在网络中更易进行理想化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博,分析其使用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想自我”,研究发现,微博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理想我:通过印象管理策略来美化自我,将“理想我”投射于他人,虚拟想要成为的另一身份.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2008,(6):55-55
媒介,是随着资本的扩张,作为一个机构向全球铺张的。这个机构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关联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体验。媒体内容成为人们与远在异地者建立联系的重要中介,并且这种中介也成为了交往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网络人的形成及其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是新兴开放式的话语平台和虚拟社会,依附在这个平台和社会的数以亿计的网民在此经营自己的家园,表达自己的意愿,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网络人.网络人生活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间,他们有两重的价值观、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反差极大、群体性很强等特征.本文对网络人的产生环境、产生特征、行为表现等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农民工与市民在城市生活中信息传播关系,以及对自我身份以及对方身份的认知与想象为出发点,指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是他者,市民对农民工的想象也是作为他者的想象,农民工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在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中均有了他者的感党.因此,建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理应从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建构出发,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谭文若 《新闻界》2012,(17):39-42
网络群体已成为现代人媒介生存中的重要形态之一,是网络受众在媒介使用中不断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的结果。以迷群为例,迷成员在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理想自我和群体肯定的统一、通过情感的投射和共鸣、通过区别性和差异化的表达主动寻求着自我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刘懿璇 《青年记者》2022,(24):110-112
网络社会的崛起推动了社交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线上社交文化社区成为潮流玩家的聚集之地。在虚拟社区中,玩家通过建构自己的潮玩形象和其他玩家进行社交互动和状态分享,虚拟形象成为个体身份展演以及完成自我建构的重要方式。同时,个体在数字身份的生产过程中,也体现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技术发展与物质逻辑,虚拟形象作为一种数据化媒介符号使身体媒介成为整体,通过信息的串联方式创造了数字化生存中新的社交图景。  相似文献   

13.
近来,网络"凡尔赛"现象频繁出现在各社交媒体,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强关系网络下的裂变式传播使得其背后体现的已不再是炫耀,而是一种调侃与自嘲."凡尔赛文学"在实践中多是通过模仿、拼贴等策略实现文化风格的构建,其心理动机也不仅是表面对娱乐的追求,青年人在其中也进行着自我印象的矫饰及对身份虚伪认同的追求."凡尔赛文学"体现出了当代青年人的自我身份焦虑以及价值认同迷茫,而其发表互动过程中体现的自嘲戏谑与自我"麻醉"式的虚伪认同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4.
谭华 《编辑之友》2013,(7):54-57
由经济改革引发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对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大众传媒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中产阶层的不断崛起对其社会身份认同的需要所带来的媒介偏倚成为市场化媒介的突出表征。一方面,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构筑了媒介阶层偏倚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媒介阶层偏倚是大众传媒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的主动行为和必然结果。而且,媒介的阶层偏倚进一步建构甚至固化了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但是,在中产阶层与市场化媒介的"合谋"中,传媒的公共性与注意力经济之间的二律背反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不仅在经验层面建构着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样态,而且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更为甚者,媒介文化也是联结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的轴心势力.将媒介文化置于审美现代性视阈之中观察与分析,不仅可以见出媒介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诸多审美属性,也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2):46-53
本文将意义生产与解读和社会建构论相结合,探讨农民工面对当下的社会意义系统,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身份建构。本研究以W大学一个建筑工地的23位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使用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得一手资料,并以农民工纪录片《阿拉民工》作为焦点小组访谈中的研究工具,探究了同属纪录片"被记录"群体的农民工如何解读农民工纪录片,以此为中介来审视他们如何看待自我身份。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用三种"去他者化"的话语实践策略再建构了其主体性身份,即对"农民工"命名和称谓的消解、以主体身份质疑纪录片的文本结构、创造自身话语来消解主流话语中"农民工"身份的意义;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仍然被"隔离"或"吞噬",无法摆脱其"他者"身份,在这种境遇下表现出对尊重、平等、归属等精神内核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曲莎薇 《图书馆》2022,(9):96-102
如何找到人们阅读的内在驱动力,使人们自觉产生阅读行为,是阅读推广主体——图书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将身份认同建构理论引入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分析以身份认同驱动阅读行为的作用机制,指出基于阅读者身份的自我认同是个体自觉产生阅读行为的内生动力。图书馆应该引导并帮助人们建构基于阅读者身份的自我认同,即在明确阅读者身份的人文价值内核的基础上,借助广告使其渴望拥有阅读者身份,并通过阅读推广服务帮助其建构阅读者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彭扬 《东南传播》2014,(2):83-85
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下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虚拟自我更成为人们用以呈现自己的方法和途径。虚拟自我早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就存在,在网络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中之后,便大面积以外化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从虚拟自我在网络交往中的呈现以及它的本质,来探讨在网络交往中虚拟自我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阶层的媒介素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与其阶层属性倾向紧密相连,并与阶层文化冲突与矛盾的社会特性紧密相连。新生代农民工阶层意识与生活状态成为他们媒介信息认知与批判的基础,媒介素养反过来也构成了他们阶层意识形成与自我身份确认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媒介,是随着资本的扩张,作为一个机构向全球铺张的.这个机构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关联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体验,在媒介空间这个大房子里.包涵着意义深远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