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满跳神是民俗、宗教、艺术的综合体,融说、‘唱、舞、乐于一身。流传在今东北民间的跳神活动一方面作为萨满教的遗俗,一方面新的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本文以田野调查所得的五个跳神案例为对象进行考查与分析,进一步明确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跟啥人学啥人,跟着端公会跳神。这句话用在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十分贴切,我是一个意志坚强、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女老师,我的学生也“克隆”了我的坚强。  相似文献   

3.
精彩地戏     
夏天 《初中生辅导》2009,(32):41-43
地戏,俗称,"跳神",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农民跳地戏,主要是为了驱邪逐疫,同时又是一种娱乐。据农民讲,年头跳神,能使一年户户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有的村寨在谷子扬花的季节,也跳地戏,称为"跳米花神",以祝愿谷米的丰登。这两个时期都是安顺农村比较闲暇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早时候,萨满跳神只有降妖铃,没有神鼓。那么怎么后来又多了一面神鼓呢?传说很早以前,太上老君在花鼓山山顶的神堂里放着一面神鼓。这面神鼓一敲咚咚地响,上通天上各路神仙,下通地狱各类妖魔,如有谁在人间作乱,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颗星,是星星都应闪光.只是有的星闪光晚一些.作为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让每一颗星都闪光,使他们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去年,我担任六(5)班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这个班有几个闻名全校的“跳神”,他们在学校和老诚地区被称为“大哥大”.班上的同学都害怕他们.据说,吴兴权压根儿不想读书,想开车或学打球.冯志贵8岁多才上学,一年级就留级,学校只好让他随班附读.李逊像是没脑子似的,整天跟着吴兴权、冯志贵俩个转.开学后,我和语文老师商量,第一个目标就是做好这几个“跳神”的工作,在他们身上多操点心.于是,我们就走访他们的家.吴兴权的父亲是司机,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民族的舞蹈继承了千年来其生产、生活、野兽动作、萨满跳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曲调。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传承,鄂伦春舞蹈逐渐演变为现在一年一度的古伦木沓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艺术。这种具有独特民族性的舞蹈,既具有鄂伦春人传统的萨满跳神在祭祀中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同时也蕴含了现今鄂伦春人抒发美好生活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地戏面具     
《今日中学生》2010,(7):76-76
地戏,民间称为“跳鬼”“跳神”.因演出时不用戏台而在平地举行得名,流行于贵州安顺地区。地戏一般每年举行两次。春节期间的演出叫“玩新春”,时间为20天左右.旨在驱鬼逐疫、禳灾纳吉。  相似文献   

8.
胡适先生教育二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胡适到一所大学作哲学演讲。谈到孔子的主张,他在黑板上写下“孔说”;说到孟子的理论,又在黑板上写下“孟说”;然后,又说孙中山的见解,便在黑板上写下“孙说”;最后,他总结阐述,说出了自己的主张。谁知,学生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9.
汉字巧解     
一丨横,站起来,便是竖;竖,躺下来,便是横。这正如地上的人,摔倒了,爬起来,便能成功;成功了,躺下不走,便又会失败。上下乘电梯,有上有下,楼道才会畅通;当干部,能上能下,才有利于开展工作。不上不下,“卡”在那里,问题就麻烦了。一“一”是用处最大的词之一。男女相爱,惯用“一见钟情”;商人经商,喜用“一本万利”;文人善用“一挥而就”;友人愿用“一见如故”;形容认真讲“一丝不苟”;形容小气称“一毛不拔”;连死了人都说“一了百了”。从二人相随,跟好人走,成好人;跟坏人去,成坏人。众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人行…  相似文献   

10.
咀嚼心语     
张帮群 《教育文汇》2005,(10):36-37
中考监考时,无意间我发现教室墙壁上张贴着学生书写的许多词语,还有壁报上录下的隽语格言:“认真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美丽每一天”;“要想成功必须坚强”;“善待你自己,善待每一天”;“青春没有眼泪,没有失败”,读着这些激情四溢、蓬勃向上、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震撼了。  相似文献   

11.
孙双金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少了三“气”。一多“死气”课堂上死气沉沉,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紧张急躁,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Ⅱ艮睛黯然失色,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本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灵气;三少“朝气”,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本该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参加过一些公开课,与孙老师有同感。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一、“翻山铰子”的文化源流 “翻山铰子”起源于原达县地区平昌县(今属巴中市)七涧岩,建国前主要流行于平昌和相邻的营山县部分地区,建国后逐渐扩展到邻近的渠县、通江、南江、巴中等地。“铰子”曾是巫师跳神驱鬼时使用的法器,铰子是一种特制的铜质小钹,表演时艺人挥动双铰,收放系带,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  相似文献   

13.
一、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学生在现实的生活经验中已经潜藏着“符号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基础。比如,路口有标志“一”,表示此路不通;某场地有标志“P”表示可以停车;某路边标志牌上画有轮椅,表示残疾人的行道;铁路、公路、航空都有它们各自的标志;还有地图上的各种标识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清人张伯行,为政清廉正直,被百姓尊为“清官”,他所写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虽云交际之常,廉操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八个“-”字,将张公清正廉洁赫然纸上。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板在一幅画上曾题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其“-”字用得如数家珍,读来十分亲切。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江上有一渔船,即令身旁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晓岚略思片刻便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饰一仰一顿…  相似文献   

15.
壮族:家家户户在院里点燃一堆火,彻夜通明,名曰“迎新火”,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温暖,生活兴旺、吉祥。蒙古族:合家席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新年,午夜时,全家欢欢喜喜饮酒进餐,并且比平日格外多吃多喝,还特别讲究酒肉剩得越多越好,以示来年生活富足有余。侗族:全家人都要喝一碗稀饭,以此盼望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鄂温克族:女人不外出,只在自己家唱歌跳舞,共庆新年。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烧酒打粑,围坐着吃团圆饭,祭祖庆丰收。藏族: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高歌欢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普米族:家家户…  相似文献   

16.
校本培训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四种转型。一是在人生观价值观上,要从“职业型”转为“事业型”;二是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要从“应试型”转为“育人型”;三是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从“单一型”转为“复合型”;四是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上,要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藏文化象征的面具,是伴随宗教的传播发展而产生的。西藏面具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多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祭记跳神、戏剧表演及民间歌舞等方面。面具包容着神密妙幻的佛教文化艺术和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综合地体现了西藏的历史、宗教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一、教师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任教案内容上增加“学习方法指导”;二、教师要注重教学信息反馈,在教案内容上增加“教学自我评价”;三、教师要加强学习注重教学资料摘编,在教案内容上增加“教学知识补充”。  相似文献   

19.
《青海教育》2008,(12):66-66
格尔木市中山路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现有学生1700余名,教学班31个,教职工75名。学校遵循“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办学理念,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效益;在“小”字上抓突破;在“德”字上树形象,将养成教育作基石,视健康为第一要务,构建了以人为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并重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小东 《中国德育》2007,2(2):1-1
又到一季“换桃符”的日子,满街都能见到喜庆的“中国结”。这些年,它已经成为“中国式”年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走进千家万户。直观上说,“中国结”在色彩上选用鲜亮的“中国红”,吉祥喜气;构形既像一个“中”字又暗喻了一条盘旋而上的中国龙,气象很大;制作上采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精巧玲珑。和春联、鞭炮、年糕、饺子等其他节日元素不同,“中国结”没有明确寄寓某种具体的文化内容,而只是烘托气氛、投射情感的材料;它也不需要仪式性的供奉,而只是被用来化作大大小小的装饰物,摆布、陈列在每个独特的审美视角上。可见,“中国结”是被审美化、形式化了的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