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蕴源  蔡葳葳 《内江科技》2009,30(9):156-156
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高校又是普及、推广、发展武术的重要阵地,本文就高校武术教学的特点,指出了高校武术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是提高高校武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李焕荣  李杨  徐文峰 《内江科技》2007,28(9):54-54,58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已多年,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武术现实的发展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本文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限制、制约高校武术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对高校武术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课程资源走进了部分高校体育选修课的课堂。武术运动的体育性和民族性以及武术运动的实用性和时尚性吸引了大批的高校学生[1]。但是,武术运动作为选修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场馆和器材的制约,武术选修课不能很快很好的在高校中展开,而且专业武术教师较少,不利于武术教学的展开,选择武术课程的人群相对比较固定,多是武术爱好者且绝大多数是男生。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角度有误,往往都是用竞技武术来宣传武术课程,使很多同学造成误解,认为武术就是对抗、暴力、血腥的运动,而忽略了武术的健身、修身、养德的作用,武术教师主要都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却很缺乏。本文针对武术选修课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程丽芬  林素梅 《知识窗》2010,(4X):53-55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在我国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广普及武术运动对青年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体质、振奋民族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现阶段高校武术运动的开展情况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武术运动在高校的传播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高芳芳 《内江科技》2011,32(11):152+157-152,157
随着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高校都很重视武术课的教学及辅导,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动静节奏的内涵,对高校体育武术套路教学中动静节奏的现状做了调查了解、鲒合分析了在武术教学中动静节奏的特征,提出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对动静节奏认识的方法.使学生加深时武术套路运动中动静节奏的认识,增强武术套路的观赏性,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促进武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良玉 《内江科技》2014,35(9):148-148
武术操是中华武术在传承与发展中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武术操进入高校,丰富了高校武术课程的内容,为高校武术课走出"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困境带来了转机。在跆拳道、瑜伽等外来文化强势来袭的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了承袭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研究通过文献法,从武术操的特点入手,探讨了武术操在高校武术选项课中的具体运用,以期为改善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魏曙光 《科教文汇》2009,(15):34-34
目的:研究探讨高校武术发展思路和战略对策;方法: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在教学中增加传统武术内容及武术选修的学时,在学校中建立武术协会组织,开展竞赛和表演活动;结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高校面临着"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的三大困境。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而不乱、立足发展"为指导而进行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改革与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本文对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对武术段位制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梳理分析。分析认为,武术段位制内容引人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不仅具有必要性,且可行性极强,并针对其实施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武术课教学改革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高校武术发展思路和战略对策;方法: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在教学中增加传统武术内容及武术选修的学时,在学校中建立武术协会组织,开展竞赛和表演活动;结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6,(14)
当前阶段,各个高校对于武术教学逐渐引起重视,不断探索其发展的途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障碍。基于此,本文对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希望可以为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缺乏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可及对武术文化的传播,武术在高校的发展受到制约。提出积极营建高校武术文化"生态环境";突出武术文化的技击性特征;课堂教学与俱乐部训练并行;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并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本文针对目前武术课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等问题,探索武术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希望武术课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四川省12所高校的40位教师和180位学生进行武术选修课教学发展现状的调研,对影响高校武术选修课教学发展现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武术课比较感兴趣,对教学内容不满意、对学生的技术考评手段过于简单和不能全面地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等。为四川省高校武术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是以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且作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当代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挫折这一事实,阐述了高校武术课对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如何在高校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武术课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从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情绪。  相似文献   

15.
马真真 《科教文汇》2010,(19):170-17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在杭高校武术社团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武术社团的管理人员队伍、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内容和管理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推进在杭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一块瑰宝,无论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还是娱乐,都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手段。因此也成为了高校体育课中一个颇受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上好武术选项课,需要加强学生武德修养,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同时需要合理地安排运动量,加强武术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17.
李静楠 《科技风》2012,(20):208
武术要继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把武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进行系统的武术教学是武术发展的良好途径。文章在查阅了大量文献整理得出,武术有单独开设课程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认为在中小学进行系统的武术——扇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的自尊心,在宝鸡市中小学开设武术——扇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传承武术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内江科技》2016,(8):125-126
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中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融合了古典哲学、美学、军事学等重要的内容,但是随着近代武术的没落和西方强势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武术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而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学府,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传统武术文化在我国高校中的传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统相脱离;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整理和挖掘不够;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性,整理和挖掘传统武术文化,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但是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良好开展是任重道远,加强武术教材、武术教学方法、中学武术师资的培养,对中学武术课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发挥高校武术人才优势,地方武术拳师的优势,为中学武术课的良好开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改革发展的模式进行概述,从中分析武术课程模式运行的现状;以武术课程设计模式的价值取向为依据,从武术课程的运行模式及武术课程的目标、理念、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论证,重新设计武术课程的体系,构建高校武术课程设计模式发展的基本框架,为武术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依据.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多维的武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