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有效教学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走向"有效",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教学之"有效"的本体欠缺认识。有效是教学的应然诉求,教学"有效"与否不在于教学的结果,而在于教学过程;有效教学变革不在于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于重建思考问题的方式;真正的有效教学应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又离开学习,成为独立实践和认识(或学习)的主体。有效教学的概念应进行意义重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只有超越静态知识观,超越实体思维,超越感性认识,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真正变革。  相似文献   

2.
教师作为变革主体在教学变革中的"破"与"立"对当前教育变革的成败具有直接影响。具体而言,这些"破"与"立"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变革心态、对教学价值观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变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话场"是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师、学生、文本三因素"对话"而产生的教学场域。"知性"和"德性"的内在整合是其本质属性。语言性对话场、思维性对话场和精神性对话场是其三大形态,六维的运行机制"对话"永富生机,同时又使"对话"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4.
从"告诉"走向"体验"是平均分概念教学的重大变革。"分桃子"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又有分得刚好的与分得不刚好的,还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从人文关怀的层面,强化大学生素质"内源发展"所必备的情感理性,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其张力必须也必然朝个性、德性、悟性、理性"四向"延拓,显示出促进个性优化并健康张扬、凸显社会责任强化德性、提升悟性强化知识管理能力、拓展理性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强劲效能。优化的个性是"启动器",良好的德性是"动力源",聪颖的"悟性"是"加速器",健康的理性是"导向仪"。"四性"功能的强化及其集束运动,显示了人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为不同能级和能质的大学生共容认可、均能从中获益、感悟"管用"提升人格品位、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普适性优势。  相似文献   

6.
教师角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变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先导,当前高等教育要超越"知识人"的培养,走向"整体人"的培养,唯有解构基于教育的科学主义理念支配的教师角色,建构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师角色.高校教师要从教学的控制者走向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从机械的知识传承者走向知识意义的重建者、从德行的规约者走向德性的同构者、从僵化的依从者走向建设性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了线上教学的应急性革命,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校知识教学的变革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回顾了历史上围绕知识教学所进行的争论和重大变革,分析了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革命发生的背景及其走势;随后,文章剖析了技术变革知识教学传统的有限性;最后,文章提出在"后疫情时代"知识教学变革应遵循教学和知识的双重逻辑。从教学逻辑和知识逻辑的角度而非技术的角度进行知识教学变革,对于认识"后疫情时代"学校知识教学变革的走向乃至学校教育变革的趋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转型催生了从形而上学知识观经客观主义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演进。不同的知识观导致了教师教学话语的变迁和增值:形而上学知识观生成了教师的"德性"教学话语,客观主义知识观生成了教师的"知性"教学话语,后现代知识观生成了教师的"和谐"教学话语。  相似文献   

9.
对教育,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当今教育是给学生的心灵去滴灌知性与德性。两者不可分离,且是合二为一。教育要达到滴灌知性与德性的目的,任何学科课程的教学,都要肩负一定的责任。当学科课程教学不仅仅去滴灌知性,那德育也就能够获取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物理知识和生活、自然、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体验物理的魅力,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本文从几个方面谈了如何将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从古代德性知识观到现代知性知识观,知识的确定性、封闭性不仅剥夺了我国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个性理解和阐释的权力,也妨碍了教师个体生命在课堂中的个性展示,从而使其教学个性深受压抑.后现代("人性")知识观以其个体性、多变性、境域性的知识本质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释放生命力量的场所,也使教师教学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效教学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走向"有效",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教学之"有效"的本体欠缺认识。有效是教学的应然诉求,教学"有效"与否不在于教学的结果,而在于教学过程;有效教学变革不在于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于重建思考问题的方式;真正的有效教学应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又离开学习,成为独立实践和认识(或学习)的主体。有效教学的概念应进行意义重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只有超越静态知识观,超越实体思维,超越感性认识,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真正变革。  相似文献   

13.
从古代德性知识观到现代知性知识观,知识的确定性、封闭性不仅剥夺了我国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个性理解和阐释的权力,也妨碍了教师个体生命在课堂中的个性展示,从而使其教学个性深受压抑,后现代(“人性”)知识观以其个体性、多变性、境域性的知识本质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释放生命力量的场所,也使教师教学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从古代德性知识观到现代知性知识观,知识的确定性、封闭性不仅剥夺了我国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个性理解和阐释的权力,也妨碍了教师个体生命在课堂中的个性展示,从而使其教学个性深受压抑.后现代(“人性“)知识观以其个体性、多变性、境域性的知识本质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释放生命力量的场所,也使教师教学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实的以及教师个体理解的教学实践是"从数学走向儿童"的,而基于儿童理解的教学实践则是"从儿童走向数学"的。"从儿童走向数学"的教学实践具有基于儿童理解、展示儿童理解以及发展儿童理解的特征。"从儿童走向数学"的教学实践建构主要从儿童世界出发,以儿童的视角重新解构书本,重新解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教师的教学意义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潘群 《考试周刊》2010,(49):179-179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必须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顾竹平 《文教资料》2011,(22):146-147
"思想品德知识"与"数理化知识"的区别相当于中国古代"知识观"中的"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别。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适当解释和强调诸如"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分;"德性之知"是"见闻之知"的根源;以"德性"主"见闻"等基本命题,有利于学生自觉重视和认真对待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不仅"实在"而且"最实在"。  相似文献   

18.
陈银成 《考试周刊》2012,(65):139-140
新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到了首位,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如何在探究式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遮蔽与澄明——关于教学场域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目前的教学场域观固囿于“在场形而上学”的框架之内,所以人们仅仅专注于教学过程中在场的知性,而置不在场的德性于不顾。要从根本上摆脱教学活动中的现代性危机,就必须超越在场的知性,达于一种在场与不在场、知性与德性相通相融的崇高境界。超越在场就是超越同一、超越有限、超越思维、超越语言、超越功利。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化学观念"建构的要求,研究了有关建构"化学观念"和"知识情境化"教学的文献,以人教版《化学2》"乙醇"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通过"知识情境化"建构"化学元素观"、"物质结构观"、"科学探究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对"知识情境化"建构化学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