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柏敏 《考试周刊》2015,(43):23-24
风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是本民族日常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的反映。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阿育迈村的阿卡族传承和保护风俗文化的方式方法,深入研究本村青年在族群认同及在保护和传承阿卡族风俗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跨国移民的研究中,文化适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文化冲击则是一个分阶段的文化适应过程。在韩国的中国移民中,朝鲜族是一个特殊的族群。朝鲜族和韩国人有着同源的文化和血脉,随着中韩建交他们是最早进入韩国社会的中国移民。语言相通加之文化同源,他们在韩国社会经历着不同于其他移民的文化适应过程。在韩朝鲜族在经历了到韩半岛寻根的期冀,到无法真正融入韩国社会的失意,现在他们开始重新调整自己在韩国社会的定位,文化适应过程正在从危机期走向调整期。  相似文献   

3.
"入赘婚"是母系社会男方到女方家生活、从妇居婚姻形式的一种遗风.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深受"夫权"思想影响的汉族文化中普遍存在"入赘婚"是难以理解的.文章基于对湖南省白鹤村的实地调研,展现一个汉族聚居地入赘婚姻的存在形式,寻求其存在的内在社会原因,透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探讨农村观念转变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贾琳 《教育评论》2022,(1):157-163
文章考察巴西第三代移民、第二代移民、新移民子女三类华裔新生代对母语族群和巴西主流族群的双向族群认同倾向和认同程度。第三代移民母语族群认同倾向和主流族群认同倾向差异不显著,对母语族群和主流族群都呈现出"中低度认同"倾向,家长、华人社团和华校应因势利导,在第三代移民融入巴西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其对母语族群的亲近,使这一群体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跨文化族群认同。与第三代移民相比,第二代移民对母语族群具有较高的认同,相关部门应及时研发有针对性的华文教材,保证这一群体的母语族群认同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得以保持甚至加强。新移民子女对母语族群的认同十分强烈,对巴西主流族群的认同感和融入程度较低,家长应引导子女尽快适应新环境并掌握当地语言,真正成为我国需要的双语跨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完整内涵是双语框架下的多元文化政策。其特别的内容特征折射出加拿大复杂的族群关系和政治难题。加拿大版本的多元文化政策是加拿大联邦自由党总理特鲁多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为应对魁北克政治分离主义的挑战并谋求最终化解这一政治难题而出台的战略国策。移民族群和原住民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出台中所起的促动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客家人就是广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神崇拜的错综复杂造就了不同文化的认同边界。广西"那"(壮语是"水田"的意思)文化圈存在外来客家人的社神信仰,他们并非操壮语、侗语的族群,却承接了其当地"那"文化信仰并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空间建构,因此以玉林市博白县和睦村客家李氏族群为个案,了解族群的辗转迁徙、与原住民的"土客之争"、信仰空间认同等社会内涵,探析和睦村客家族群在那勃社王崇拜中如何进行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的关系互动,从而构建了他们"内部认同,外部区分"的边界力量,维护了自身信仰空间的边界与秩序。  相似文献   

7.
三锹人是生活于黎平这个以侗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族群区域中的边缘族群。岑趸是黎平境域最大的三锹人聚居村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黎平城谋生的岑趸人逐渐增多,2011年成立了在黎岑趸人组织——岑趸村九组。城市是体现出巨大模糊性的现代性生存空间,岑趸村九组是边缘族群三锹人在同质化与异质化并存交织的都市中创造的一个虚拟社区聚落,体现着从乡村生活移植过来的文化上的延续性,是他们试图在陌生的城市中建构存在意义和获得归属的一种文化策略,是他们的一种文化生存方式。三锹人通过成立岑趸村九组,保持了他们的地域性,维护了他们的族群性,划出了作为三锹人自己的有形也无形的族群边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世居青海的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青海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9.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泰国优勉族群是泰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与中国的瑶族优勉支系有着共同的来源。通过对优勉族群聚居区——泰北清莱府都龙县促猜乡坤美蚌村的文化及多语生活进行分析发现,泰文化与汉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坤美蚌村优勉族起着不同的作用。文化成为泰国优勉族群语言使用的天平,对其语言生活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新形势下,优勉族群的传统文化及语言生活面临很多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中国农村,婚居地包括从夫居和从妻居两类,从夫居占绝对的主流,从妻居十分罕见,且招婿婚姻是从妻居的惟一形式。21世纪以来,J村婚居模式发生了新变化:招婿式婚姻激增;家庭策略式从妻居涌现。婚居模式的这些新变化是农村婚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村民对婚姻收益的理性权衡,宗族文化和性别观念的生动反映。这种变化打破了农村从夫居为主流、从妻居少见的传统格局,使得从妻居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婚居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鲍家屯村为例,考察了屯堡人招赘婚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屯堡招赘婚盛行是明代中后期以来屯政败坏的体现,对传统父权制下的"性别偏好"有消解作用。招赘婚还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同时,屯堡招赘婚也导致了一些婚姻家庭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鲍家屯村为例,考察了屯堡人招赘婚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屯堡招赘婚盛行是明代中后期以来屯政败坏的体现,对传统父权制下的"性别偏好"有消解作用。招赘婚还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同时,屯堡招赘婚也导致了一些婚姻家庭问题。  相似文献   

14.
招婿婚姻作为传统婚姻制度的补充形式,在中国婚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这一婚姻形式虽然仍处于从属地位,但伴随社会转型与人口变迁,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学术界分别从人口学、社会学角度对招婿婚姻进行多侧面的研究,并就其对我国婚育、养老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了深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家庭关系由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组成,受社会因素和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宗教对家庭关系有着较大的影响.明清之际,随着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念,冲击着中国丑陋的纳妾制.而超越家庭的上帝之爱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则对中国封建的家长制有很大冲击,从而对中国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湖南省老司城村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婚恋观念、婚姻习俗等的当代变迁中可以透视湘西土家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在当代的回归.从史前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到清朝改土归流,再到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步入当代,湘西土家族女性的家庭地位经历了一个由较高到低谷,再到较高的"回归"过程.土家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在当代大幅度提升,形成与男性基本平等的社会地位.当代湘西土家族女性家庭地位的"回归"是回归平等的两性关系,是回归城市化,回归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7.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18.
都柳江流域侗族村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同质性,即侗族的家庭、家族和开寨始祖崇拜整合于同一村寨内部,以姓氏符号构成村寨来源的同一性;并在“破姓开亲”的婚姻制度下,将婚姻圈限制在具有同一姓氏符号的村寨内部,同姓又同婚。南部侗族村寨社会关系的高度同一性,表现在村寨空间结构上就是强化以“公”为中心的集体空间,如萨坛、鼓楼为中心的“寨心崇拜”和寨门、花桥、古树为标志的村寨边界,强化侗人社会的内外之别。  相似文献   

19.
纳西族的联姻方式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诸如到丈母娘家服务的"服务婚"和因贫穷、残障而行的"交换婚"、家无男儿或为寡媳"招夫养子"的入赘婚以及买卖寡媳的买卖婚以及抢婚、跑婚等。这些联姻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仍有不同表现和不同原因的部分遗存。  相似文献   

20.
元代汪古马氏家族源自西域,在未进入汉地之前,基本上与非汉族人联姻,具有较强的族群认同感和种族联姻特征。入元后,随着该家族逐渐深入汉地,其通婚由种族婚姻向政治门第婚姻不断转变;且大多与与自身身份地位接近的中低级官僚联姻。另外,马氏家族还十分注重选取与自己同样倾向汉文化且具有较高汉化儒学水平的家族和个人为联姻对象,这从一个侧面映射出该家族逐渐汉化和儒化的历史进程。另外,随着家族居地的变迁,马氏的通婚还表现出一定的地缘性及情感和交谊因素的成分,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中低级官僚家族通婚状况的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