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劳工部“SCANS报告”对我国建构新学力观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力是借助学科和教材有计划的系统的授受,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而形成的种种能力。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学力有着不同衡量和判断的标准。目前,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学力观的转型是我国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美国劳工部于1991年发表的"SCANS报告"中提出了"五种能力"和"三个基础",对我们构建新的学力观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个性化教育?我用google搜索,竟然有439,000条记录。随机阅读了几篇文章,形形色色的解答如下:“个性化教育,简单概括就是根据孩子独有的个性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是能满足每个儿童发展需要,使其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的等等。又如:远程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在独身子女家庭里也有个性化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3.
“减负”该减什么、不该减什么曾是近期人们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零点调查最近发布的一项有关中学生研究报告从侧面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启示 :除了减轻学生负担以外 ,学校还应注意发展健康的师生、同学关系 ,充实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需要 ,如同企业需要创造一种充满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一样 ,我们的学校也应努力营造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这项由零点调查公司、北汽福田公司在北京、保定、上海、江苏、广州、佛山 6省市进行的调查使用随机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 ,共对 1589名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进行了访问。在一个以很满意为 5,非常不满意为 1…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个性化教育?我用google搜索,竟然有439,000条记录.随机阅读了几篇文章,形形色色的解答如下:“个性化教育,简单概括就是根据孩子独有的个性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是能满足每个儿童发展需要,使其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的等等.又如:远程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在独身子女家庭里也有个性化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5.
"个性"班主任,指的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班主任。他们思想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身上有正确的学生观,他们工作中有超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1)开学:潇洒走一回(2)填志愿:左右为难(3)毕业欢送会:谁的眼泪会飞(4)语文课:之乎者也(5)英语课:限时传递ABC(6)历史课:光辉岁月(7)体育课:拥抱阳光(8)习题:不能和你分手(9)差生被提问:千年第一回(10)学费:步步高(11)开夜车:用心良苦(12)睡觉:我是铁了心地爱你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是每个师范生都关心的问题。广州师院中文系八一级调查组就此问题到一所省重点中学的高一和初一两个班(共85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①中学生对老师的思想品质和言行特点有较高的要求。在答卷中,有71.8%的学生要求老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教育事业;有75.3%的学生喜欢老师敢说敢干,勤勤恳恳地工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9.
目前“磨课”十分盛行,但是课堂是否能“打磨”呢?在我看来,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一个师生同步参与、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不能像“金银玉器”一样随意加工。
  诚然,现实中的许多“优质课”、“示范课”往往浸透了“打磨”的痕迹:执教者自己设计好教案,用心修改后,试讲时同事还会“助打助磨”,其他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进入实际课堂授课阶段时又会有专家指导“打磨”……如此“打磨”之后的课堂自然赏心悦目,然而用教学规律的“镜子”照一照,却显得比较牵强。道理很简单,在日常教学中,根本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反复“打磨”。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启动了"小男子汉"培养计划,为男生增设了足球、篮球、攀岩、双截棍等七门特色课程,未来还准备开设摔跤、橄榄球等较为剧烈的项目。这一计划源自他们对男孩儿的担忧——受点小伤便大惊小怪,甚至会哭着告状称被女生欺负了,"比女孩还‘面’。"比女孩还"面",这的确有点让人失望,但比女孩"硬"了,是否就较为"男子汉"了呢?"男子汉"该怎么定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走入了国门。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从纯外籍人员管理模式到港澳台人员管理模式,直至现在的本土化管理模式。外资企业在本土化的转型过程中,为了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和管理执行的本土化的契合点,企业需要大量具有本土化执行力的国际人才,而“海归”作为本土人士,接受过国际化教育的优势在此凸显。同时外资企业规范的管理、全面的培训规划、广阔的发展前景、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也成为了“海归”回国后的就业首选。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的“女”字,像是一人双手交叉在胸前,腿跪坐,身体略微前倾的样子。金文、小篆与甲骨文略同。隶书变化较大,与今天的楷书相似,像是一人两腿交叉、双臂展开的样子。女人的特征很多,为什么要用这个样子来“象形”呢?原来造字之时,人类已经从母系社会转向了父系社会,男子成为家庭的“当家人”女性成为家庭的“贤内助”。对女性的教育已经是“柔弱为美”,所以描画女子身体柔美宛若、两臂相掩、屈膝静坐的样子。有的以为“女”字是妇女的样子,但甲骨文另有“妇”字,从女,持帚,即婚嫁后收拾内务、打扫卫生的意思。由此看来,古人造字,已婚为“…  相似文献   

13.
陈强 《师道》2013,(10):59-59
尽管现在的"分数状元"不一定就是将来的职场状元,尽管不少家长已认识到多元发展、快乐发展胜过单一的高分数,可状元炒作仍旧汹涌澎湃。因此,要将理性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升华,更有必要多宣传人格状元、道德状元、创造性状元等另一种意义上的"状元"。如:充满公益情怀的人格状元高考落榜的宁夏男孩小杨,曾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破格录取,并给予全额奖学金,成为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因为他"经常资助西部农村学生。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还跑到大学征  相似文献   

14.
在讨论《三借芭蕉扇》教案时,老师们对该如何解读课文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三借芭蕉扇,孙悟空借得难!他的对手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或武艺高强,或有法宝相助,而且诡计多端。面对强劲的对手,孙悟空不退缩、不放弃,逼借、巧借、勇借,机智勇敢、百折不挠,这样的孙悟空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学生上优秀的学校,这本是一种合理的选择。道理就如一颗质地饱满的种子,再恰如其分地遇到一处养分丰沛的土壤.即使还埋在地下.也足可以预见其未来的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6.
刘可钦 《河北教育》2002,(11):23-25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仅内容作了调整,表达方式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本文作者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课例的剖析,意在使广大教师意识到那些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是应该加以革新的。读完后,您也许会对这次数学课程改革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注:此文曾在其他刊物上摘发。)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一词很复杂,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文化的定义和理解,不同学科、学者都对文化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老百姓也有自己对文化的朴素理解.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相似文献   

18.
姓名Ava Xu工作单位安徽省宣城中学看到这个话题,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触。我和其他几位同事也都是去年才走出校门走上讲台的。这样的困惑我们每个人都  相似文献   

19.
正认真与创新不是矛盾的,真正的创新,都来自认真工作后的创新,是在认真工作中,找到的更好,更有效率的工作思路、方法等等,没有真切的把握、了解、熟悉,就会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中央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穿插举办了一个论坛,邀请了很多中学及大学校长研讨"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问题",有幸被邀请发言。没有准备,现场才拿到组织者的命题:希望能多从用人单位角度谈谈这个话题。琢磨半天,觉得自  相似文献   

20.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这是无可辨争的事实。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育质量弱化为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又蜕变为考试成绩。当考试名次成为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神圣砝码时,考试评价便成为学校久远而又沉重的话题,成为学校发展进程中永远的“痛”。在成绩主宰的校园里,考,成了领导和老师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命根。千军万马竞过“独木桥”,演绎着一场淋漓尽致的分数大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