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和康、梁一起倡导维新变法。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亲政,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设法躲藏逃脱,而谭嗣同“竞日不出门,以待捕”。当时许多好友曾上门劝其暂避,都被他一一拒绝。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中国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综观他一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维新教育是他维新变法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教育制度、教育行政管理、义务教育、女子教育、教育经费保障、师范教育、教育科学化等方面的一些思想 ,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他在这一历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一、近代教育制度化的先驱者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性作了深刻的揭露。他说 :“八股取士 ,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 ,行之千年 ,使学者坠聪塞明 ,不识古今 ,不知五洲 ,其弊皆由于此。”“科举…  相似文献   

3.
林旭评传     
林旭既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又是年少英才、卓然成家的爱国诗人。他为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留下的诗集《晚翠轩集》,丰富了我国的诗歌宝库。  相似文献   

4.
张元济(1866—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任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运动中,他追随维新派,拥护变法主张,积极参加变法活动。张元济创设通艺学堂,“专讲泰西诸种实学”,培养维新人才,就是他积极从事的维新活动之一。他主办通艺学堂卓有成效,得到清廷支持变法大臣的保荐,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和赞扬,成为维新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之一。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教育主张,侧重于废科举,兴学堂,注重时务,造就新人。张元济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受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并应过科举,中了举人,十八岁后,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的介绍,拜康有为为师,思想上深受康有为的影响。1894年随康有为入京会试并帮助康有为从事各种维新活动,如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等,他是康有为的主要助手,历史上并称为康梁,是戊戌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可说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杰出政冶活动家  相似文献   

6.
《甘肃教育》2009,(10):F0002-F0002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4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协助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7.
在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曾大量撰文阐述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在育才、选才、用才诸方面及其与变法图强的关系上,提出了自已独特而新颖的见解,本文试就此略作陈述,以就教于大家。一、非常时期须任用非常之人才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殖民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之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这的确是一场非常之事变。在这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领域的变法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提出:“变法之始,首贵得人。君臣相得,有非常之任,然后有非常之功。”人才问题关系到变法的成败,民族的兴亡,国家的衰盛。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9.
南祥虎 《语文天地》2014,(28):36-37
梁启超的学术研究涉及到哲学、教育、文学和语言等许多个领域。语文教学只是他的众多研究领域之一,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语文教育思想。他的语文教育观,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和借鉴的意义。一、培育人才梁启超重视培育人才,他把培育人才看作是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的根本。他认为变法之本在于人才。畅引婷、畅芳珍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指出,梁启超认为学校要教会人的不单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人学做人。他认  相似文献   

10.
做一个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必是坦荡之人。但若仅仅是坦荡,那又过于个人化,除此之外,还应具备忠诚、无私等品质。潭嗣同就是君子。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戊戌变法”的引领者,为改变中国当时衰败的状况,他愿抛头颅,洒热血,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发起爱国运动。虽然“戊戌变法”仅存活了103天,但它凝聚的是谭嗣同这样的铁血男儿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没有逃跑,反而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在狱中,他坦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句。  相似文献   

11.
镜头一:在上八年级戊戌六君子这课时,当教师介绍谭嗣同原本有机会赴日本避难,但他不愿出逃,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酬圣主”。就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下面有学生竞脱口而出:“傻瓜!”  相似文献   

12.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狂热的战斗的湖南维新运动的产生梁启超在其所著“戊戌政变”附录二湖南广东情形中说:“湖南以守旧闻天下,然中国首讲西学者,为魏源氏、郭嵩焘氏、曾纪泽氏,皆湖南人,故湖南实维新之区也。”“他省无真守旧之人,亦无真维新之人;湖南则真守旧之人固多,而真维新之人亦复不少。此所以异于他省者也。”从梁启超这段话里,可见湖南是当时维新和守旧两派斗争得最为激烈的省分。梁启超在这段话中,虽然还提出了“发逆之役,湘军成大功,故嚣张之气渐生,而仇视洋人之风以起”,和“自甲午之役以后,湖南学政以新学课士,于是风气渐开,而谭嗣同辈倡大义于天下,全省沾被,议论一变”等,作为维新守旧  相似文献   

14.
潘喜颜 《政治思想史》2022,(4):30-40+196-197
辛亥革命前梁启超初则维新变法,继而倾向排满革命,后又回归君主立宪,政治主张多次变化,这些变化与梁启超丰富的侨易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戊戌变法前梁启超曾侨往广州、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确立了维新救国之志,但也有排满革命的想法;在侨日之后,所在地的思想与政治环境及个人的善于追寻新知导致了梁启超思想的变化,由原来主张维新变法变为支持革命共和;1903年梁启超经历美国侨易后,又反对暴力革命。他的政治主张变迁不是由激进变为保守,也不是政治投机,而是从国内侨到日侨再到美侨的丰富侨易经历带来的精神质变后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文学大潮终于不依梁启超个人意志的左右而向前,政治形势也令他尴尬不已。在经过海外十多年的流亡生活,目睹国内外的一系列政治变故后,后期的梁启超对往事、对学术、对文学的看法开始向理性回归。但梁启超对文学认识的回归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变法运动,同时也是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的一种刊物。梁启超曾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行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而梁启超在《时务报》连续刊载的“变法通议”更是其中影响最大一文。为此,梁启超得到“舆论界天之骄子”之美名。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启迪民智方面功绩也确实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文学大潮终于不依梁启超个人意志的左右而向前,政治形势也令他尴尬不已。在经过海外十多年的流亡生活,目睹国内外的一系列政治变故后,后期的梁启超对往事、对学术、对文学的看法开始向理性回归。但梁启超对文学认识的回归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兴民权”、“广民智”、“育人才”──戊戍变法时期梁启超民权思想初探陈始强过去史学界对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民权思想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兴民汉”与“广民智”、“育人才”的整体联系。本文认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梁启超的“兴民权”、“广民智”、...  相似文献   

20.
研究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总离不开对戊戌六君子的评述,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遗留下来的声音和足迹是永远不会消逝的。但是,对于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献出亲人的烈士亲属、特别是他们的夫人所作出的牺牲,却鲜为人知。现就笔者在读史时采摘的两位女性的史迹,付诸笔端以飨读者。活跃在维新变法舞台上的是热血男子,但是,维新变法之风也吹进了在封建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妇女阶层。当年在维新运动最活跃的湖南、广东等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