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剧经典《牡丹亭》有多种古今中外版本的改编。应验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介入的文学史理论。文章以接受美学方法论为维度。就白先勇《牡丹亭》的策划、制作和传播进行缕析,探索从文学经典到戏剧演绎的接受历程,探索作为读者的白先勇到作者的白先勇身份转换,探索西方现代理论对中国古典名剧改编的适应度。  相似文献   

2.
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的命运发生转机,昆曲经典作品《牡丹亭》也以各种形式的改编开始大量出现。本文立足美学视角,选取较有代表性地青春版《牡丹亭》、园林实景《牡丹亭》、芭蕾舞剧《牡丹亭》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剖析各种形式改编背后,我国古典美学相关理论在传统艺术作品现代改编中的支撑意义及这种现象背后带来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     
<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天人之隔,亦要魂梦相依。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相似文献   

4.
由于互动教学重在双向交流,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了以往教师在理论教学上全篇讲解"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吸取,这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提高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青春版牡丹亭自上演以来大获成功,其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良好影响为古老的昆曲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媒介多样化、新媒体和新新媒体当道的今天,昆曲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魅力、延续其生命是一个重要而急切的话题。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横空出世给昆曲如何在新时代发展给出了一个良好的回答。这部剧的大获成功开启了古老剧种焕发崭新生机的密码,在美学理念、跨文化传播、呼应市场等方面给予了昆曲创新和创作多方面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透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我们也不难看出汤显祖的婚姻爱情观。一.反封建传统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8.
本从《牡丹亭》入手,结合汤显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以及《临川四梦》其他三梦,从两个方面系统的分析、阐述了汤显祖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他贵生主情、个性解放的人主义理想;清廉举贤、勤政爱民的政治理想。并且指出汤显祖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过去,人们大多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来归纳、评价《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和杜丽娘这一形象的价值取向,本文认为,《牡丹亭》的戏剧冲突并不是建构在杜丽娘、柳梦梅与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上的.《牡丹亭》着意写的是少女思春,是一个情窦已开的少女对爱情、对异性的渴望,是性欲的觉醒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这是《牡丹亭》的第一出,初次听闻,极是年幼,是随外婆去赶集,路经戏园子,咿咿呀呀的乐音就飘进了耳朵,曲终散场,余音仍绕梁不绝,似乎莫名地就被感动了,未晓其间韵味,只单纯地觉得好听.回到家里,寻来戏词,央求哥哥一遍一遍地念着,然后跟着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背,虽不会唱,却也觉得万般美好.不解词中意,记下之后,还得意洋洋献宝似地背给外公听,在家人清朗的笑声中,即便莫名其妙,却也跟着呵呵傻笑不停.  相似文献   

11.
主仆相配、以仆衬主,是古典戏曲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手法虽然缘于真实的生活,但经过作家的潜心创造,在戏曲中常能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瑰宝,其跨文化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传播学领域中的拉斯韦尔理论能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基础,通过与成功的具体传播实践相结合,能够提炼出良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些跨文化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应对传播内容有全方位的了解,深刻认同并热爱;传播内容应求同存异,强调人类共同价值;传播渠道应多元化、现代化,注重中西合作;传播过程应洞察传播受众的需求,对受众进行培养挖掘;传播效果应以受众为标、业界为标、学术为标。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所描写的是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对人的情欲有了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受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达到了传奇的顶峰。  相似文献   

14.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中,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分别运用"死"与"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剧中的爱情主题。在如此迥异的表现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中西方对于生死的不同观点———"乐生"与"乐死";而以"两希传统"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儒家占主导的中国文化背景正是中西生死观差异的来源。此外,两部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分别赋予了这两部作品"彰显人文精神"以及"反封建"的独特现实意义。也正是因为这种植根于不同文化的迥异的生死观念及其折射出的历史现实,成就了两部作品抒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深刻。  相似文献   

15.
16.
朱彤 《中学教育》2007,(4):37-38
最近,常收看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每每由主讲人引领着走向历史的纵深处,感受那一页页或悲壮或雄浑的画卷,品读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璀璨华章时便心生向往,为人类文明薪火传衍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主讲者深邃的思想与睿智的表达。他们的讲述何以雅俗共赏,佳评如潮?我想可能源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的中学生及其家长中 ,在全国各大学 ,你提起韩寒 ,几乎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至少也知道他出了一本名为《三重门》的书。那么 ,韩寒何许人?《三重门》又是一本关乎什么内容的书呢?韩寒 ,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学生。17岁时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从此扬名 ,在一年后又以一部长篇《三重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 ,传来消息 ,韩寒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被迫留级。现在韩寒已休学在家自学。为此韩寒成了一种“现象” ,一个话题 ,对于他的成绩、他的才华、他的作品、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激越的抨击 ,以及他的留…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想当然,我这么大的人把这本书看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是不大可能的。这本书给我的总体印象除用智用谋,还用智用谋,实在经典!尤其是诸葛大人使我更亲近。诸葛亮德才皆备,知天知地知人,实在难得!也不枉刘皇叔三顾茅庐,委以重任。《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表出了一个忠字,表出了一个信字,此等人物,青史自然留名,也自然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留名,或许这就是用人字搭出的丰碑。在赤壁之战前,诸葛大人,一退再退,惹得周瑜疑窦丛生,想是诸葛自投罗网,还志在必得似的想“既生瑜何生亮”。不曾想,诸葛先生翻云覆雨,巧知三…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先生在《废墟》一文中抒写了自己对废墟的深刻感悟:内容上“废墟是进化的长链”,而形式上废墟具有美。并提出对废墟应取的态度,以此批评中国人的大团圆心理。也许我对本文只有肤浅的理解,但也不妨说说我心中的“废墟”。悠悠岁月中,人类曾创造过多少灿烂的文明,它们的创造  相似文献   

20.
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各地狼烟四起,受不了朝庭暴政的张氏三兄弟率领大批农民军揭竿起义,造就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却阴差阳错地使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