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淮安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城市之魂,研究淮安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是在为正在发展中的淮安旅游事业提供一种发展的策略,为正在发展中淮安城市建设提供一种精神的维度,淮安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有助于彰显与光大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从运河文化到淮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运河文化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出运河文化的开拓、包容、沟通、交流的特点。对淮安精神团结、创新、实干、自强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大运河保存了城市的记忆,决定了淮安的品质、展示了淮安了风貌、塑造了淮安精神、支撑了淮安发展。可以看出运河文化可以折射出淮安精神,淮安精神正在展现运河文化。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沿运城市应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取得成功的机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江苏省淮安市,是沿运城市中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应努力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进行运河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高淮安在沿运城市中的影响力。淮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走出一条有运河特色的鲜明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位于淮河下游之淮安,因又控扼古今泗水入淮之河口,所以春秋时期前即已是江淮间与河淮间水运交通要津。春秋至战国期间建成鸿沟水系,自也成为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之运河水运枢纽。隋通济渠与唐宋汴渠建成,使淮安在黄河、淮河与长江,以至钱塘江间水运枢纽地位得到加强。后至元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通航,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总督设于淮安府,使之成为指挥漕运的中枢所在。  相似文献   

6.
八景文化是一种广泛流传的集景文化,曾经在历史上盛极一时,留下了许多遗迹.今日再看八景文化,可以发现它是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文化空间、景观文化内涵、审美意识、八景诗画等不仅是宝贵的景观文化遗产、地方旅游资源和文学艺术遗产,对现代山水城市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乡土知识教材.  相似文献   

7.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4):F0002-F0002
“三坊七巷”是阈都文化积淀幽深的一片古老街区,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不久前,又被评为全国首届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之首。其实,“三坊七巷”并非单纯的文物建筑遗迹,而是一个彰显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文化名片,是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8.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运对徐州的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漕运的畅通促进了明清小说和地方戏曲的传播,明清时期徐州兴盛的科举教育、繁荣的建筑文化和商业文化也都与便利的漕运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漕运对徐州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交通现象往往"寓有经济、历史、地理之意义",因此交通史的教学要依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内容,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的单元主题开展设计。本课以漕运作为教学的观察点,在探讨古代淮安城市兴衰与近代蚌埠发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交通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同时为选择性必修与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勾连上做出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1.
江苏淮阴清口历史上曾经是黄、淮、运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治水重地,这一地区妈祖信仰盛行。崇祀妈祖既是元明清时期国家治理黄运水患保障漕运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黄、淮、运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清口地区诸多妈祖宫庙遗址和以"天妃"命名的水闸、堤坝等水工建筑,以及流传于民间的诸多传说和植根于群众生活的各种民俗文化,为妈祖文化在运河沿线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证。  相似文献   

12.
运河淮安段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运河申遗的大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梳理和评估相关的文化遗存。历史上的淮阴即今天的淮安与运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境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的文化遗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保护,以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4-17
旧城遗迹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构建城市本土化形态的文化资本。以古城邢台为例,考察并挖掘旧城遗迹的文化价值,探求其与城市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方式。呵护古城"历史地段"以铸造"城市之魂",谱写"成长叙事"以唤起城市"集体记忆",打造文化丛以彰显城市个性,是构建城市本土化形态的重要方式,也是城市成为"人间天堂"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淮、运在此交汇,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既是明清国家治理黄运水患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黄运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演进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人类社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前者如华山风景名胜区,后者如平遥古城。这些遗迹是人类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我国对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不遗余力,并已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淮安属于苏北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给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保护带来巨大冲击。文章对当前淮安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淮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思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郭兴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69-71,128
柳宗元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无疑是柳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圭臬,从战略高度构建柳宗元文化品牌,准确把握柳州的柳宗元文化特色,深化柳宗元文化内涵,在逐步恢复柳宗元文化遗迹的同时,融入其他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相关文化产业,促进柳州城市文化建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提升柳州城市品位的首选之途。  相似文献   

18.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封建国家在德州设立卫所、仓储、税关、驿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岳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极其丰厚.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确保岳阳市沿洞庭湖风光带第三期工程顺利进行,应从实际考察入手,对岳阳古城南部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提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分段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直隶景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属漕运码头、商业重地、河工枢纽,其由明代与清初的直隶州降为散州,既体现了其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变迁,也是国家漕运政策、地域社会冲突、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景州作为运河城市在明清五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充分显示了交通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也反映了运河对城乡的辐射作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