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本刊特发表《卓娅》一文,以资纪念。本文作者莫里斯·欣德斯系美国进步记者。《卓娅》选自他所著的《母亲俄罗斯》一书。本文的俄译者为弗·西蒙诺夫。  相似文献   

2.
1945年11月我从苏军复员。战争期间,我曾给苏军汽车部队管理总局首长陆军中将佳古诺夫当过司机,是他介绍我去给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当司机的。我还记得我穿着士兵大衣第一次到他家去的情形(他当时住在列宁格勒大街)。西蒙诺夫身穿军  相似文献   

3.
我是哥雅!我是战争使千百万城镇化为灰烬的声音……我是象钟一样悬在空寂广场上被绞死的女人的喉咙……我是哥雅! 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格勒被围期间,苏联诗人安德烈·沃兹涅先斯基受到父亲送给他的一本铜版画集的启发,写出了他最负盛名的诗《哥雅》。杰出的西班牙艺术家哥雅对战争的想象和沃滋涅先斯基对战争的记忆不谋而合,产生了沃兹涅先斯基称之为《悲怆曲》的诗篇。弗朗西斯科·哥雅(1746—1828)仍然是用形象描述战争的恐怖、残酷及非理性的最伟大的诗人,他也是艺术史上最复杂的人物。对于褒贬不一的“现代艺术先驱”这一头衔,他是当之无愧的:是他,第一个把画笔从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4.
伊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现代文坛上的一人奇人。他信仰上帝,但蔑视正统的消规戒律;他支持理性主义,却又接受超自然现象。他的作品描写的几乎全是波兰犹太人的生活及事物,却面向广大的读者。尽管他仅仅满足于以一个“说书人”自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作家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生于1870年10月10日,比他的朋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小十岁.去年(1985年)1月是契诃夫诞生125周年,而10月是布宁诞生115周年。两位作家是1895年12月12日结识的,即90年以前。在这四年之前,两人开始通信,布宁请求安东·巴甫洛维奇看看他的作品,并且谈谈自己的意见.契诃夫回信说,他“是一个差劲的评论者,评论初出茅庐的作者时,总免不了失误”。他请求布宁寄些新创作的短篇小说给他,“只是不要寄那些已经发表过的”.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版了《布宁文集》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德国文坛上风靡多年的中、长篇小说已濒临危机,而短篇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则以其崭新的面貌,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二大批短篇小说家更是脱颖而出,如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的海因里希·伯尔等。他们创作了许多描写战争和饥饿的优秀作品,使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7.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8.
一年与一生     
瓦连京·费多罗维奇·布尔加科走是列夫·托尔斯泰一生中最后一位秘书。布尔加科夫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为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是布尔加科夫的女儿达·瓦·萝玛柳克关于父亲的回忆。  相似文献   

9.
冈特·格拉斯在他的小说《铁鼓皮》初版时年仅30岁,这部关于小人物奥斯卡·马策拉特的小说取得巨大成功,20年后被福尔克尔·施勒恩多夫改编为电影,使引起争议的奥斯卡更加驰名。然而,尽管格拉斯一直在努力拼博,却再也没有创作出象《铁皮鼓》那样成功的作品。尽管他的其它作品如《非人的岁月》和《比目鱼》等都受到广泛的关注,但远非《铁皮鼓》那么为人们所喜爱。有时他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在创作形成期所写的书信(其中将近一半从未发表过,还有不少是第一次全文发表而不是摘要),将有助于学者和读者探索这位作家创作他的几部主要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原由。正是他书写这些信件的时期,1853年至1866年间,塞谬尔·L·克莱门斯在27岁那年,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以马克·吐温为笔名,成为一个专业作家。五月份将由加利福尼亚出版印行的这140封书信,内容包括了他对妇女和婚姻的观点、他想成为密西西比河上领航员的抱负;并对他想成为金银矿矿工所作的  相似文献   

11.
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是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姓波波夫,一生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特写。他是高尔基的好友。列宁对他很尊重,1920年曾给他写信说:“我很愿意告诉您,工人和我们大家是多么需要您的作品。”长篇小说《铁流》是他的代表作,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1931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曹靖华将此书译成中文,由鲁迅亲自校编出版。鲁迅先生说这部小说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认为绥拉菲莫维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见《鲁迅译文集》第八卷283页)。现将绥拉菲莫维奇的孙女伊斯克拉·波波娃的一篇回忆文章介绍给读者,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英国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以男女之间的关系作为他的创作主题。他认为在他那个时代,这种关系是极不正常的。劳伦斯1885年9月11日出生于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矿工的儿子。他  相似文献   

13.
鲍德温的短篇小说集问世詹姆斯·鲍德温描写种族歧视与种族偏见的创作风格别具特色,在他以前或许包括他以后的作家都未曾尝试过。《去见那位先生》是一部故事集。这些作品在30多年前就首先使白人世界大为震惊。作为书名的《去见那位先生》描写的是南部一个县的县长回忆他的父母带他去看一个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怀特逝世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于1990年9月30日因病逝世,享年78岁。“毫无疑问,帕特里克·怀特是当代最伟大的澳大利亚人。”新南威尔士的在野党领袖鲍伯·加里在一次广播采访中说,“再没有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自己的领域内赢得过如此显赫的名声。”卧病数周的怀特是在他悉尼的家中去世的。他因创作了长篇小说《风暴眼》而于197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位生于英国的  相似文献   

15.
<正>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阿尔卡季·彼得罗维奇·盖达尔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少年儿童创作了一百多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十四岁当红军,十六岁任团长,负伤离队后专事写作;卫国战争爆发,重返前线,奋战疆场,英勇献身。他的革命生涯、创作道路,以及丰厚的文学作品,人们知之甚多,然而盖达尔的某些事却鲜为人知,如同"军事秘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自《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第14章。作者列·格罗斯曼(1888—1965)是苏联著名的文艺学家和文学史教授,是苏联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权威。他一生中撰写过许多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文和专著,1963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集中体现了他在研究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该书已由译者译成中文,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7年2月15日同自己的女速记员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结婚,4月携夫人出国旅游。在漫游欧洲的4年期间,他兴致勃勃地参观画廊,欣赏艺术古迹,对西方艺术特别是绘画和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受到其强烈的影响。在西方美术馆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使他为之倾倒,而汉斯·小荷尔拜因和克洛德·洛兰的绘画作品则给他以灵感,鼓舞他创作了《白痴》和《少年》中那些伟大的艺术篇章。在米兰、科隆和巴黎,他对欧洲中世纪典范的哥特式建筑赞叹不已,他在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中通过伊万·卡拉马佐夫之口,对那个“创造过神圣奇迹”的国度发出了极为热烈的赞美。本文标题为译者所加,内容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7.
十七世纪1610年,法王亨利四世被暗杀。他曾给法国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在他死后,便开始了动荡的时期。1618年燃起了战争的烈火,直至1648年方始结束,即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红衣主教以铁腕统治法国,使法国成为全欧洲的霸主。在三十年战争期间,诗歌之花依然在法国盛开。弗朗索瓦·德·马莱伯(Francois de malhe-rbe,1555—1628)写的虽然不是大部头的长诗,但他的诗对后人产生巨大的影响。马莱伯反对  相似文献   

18.
阿尔卡基·彼得洛维奇·盖达尔(1904—1941,原姓戈利科夫),是苏联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有中文译本,受到我国广大读者的欢迎。今年是盖达尔诞生八十周年,特选译此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9.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他一生同情、支持中国革命,关注中国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高尔基从童年和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他关心过中国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与北京事件。高尔基在当年7月曾经写信给作家契何夫:“一同到中国去吗?有一次,在雅尔塔,你说你很想到中国去。一同去吧,我非常想到那儿去,并且打算向某家报纸自荐担任通讯员工作。”他在写信给医生斯烈金的信中,非常重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帝斗争:“要是真正宣战,那我就去。一定去。我认为这次战争具有巨大的意义。……唉!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文明!我要从你们身上  相似文献   

20.
暴动迷惑和殃及的许多哥萨克、居民,米哈伊尔·肖谘霍夫本人都是认识的。他也十分了解那些加入红军部队的人。巴兹基村的哥萨克、第十二顿河军团的少尉、乔治十字勋章获得者哈尔兰皮·瓦西里耶维奇·叶尔马科夫(1891—1927)是个颇有意思的人。肖洛霍夫不止一次说过,叶尔马科夫曾给他讲过许多关于自己、关于日耳曼战争、关于维约申斯克暴动的详情。叶尔马科夫的祖父1811年从土耳其战争中回来时,带回了一个俘获的土耳其女人。尽管父母反对,他还是跟她结了婚。哈尔兰皮的父亲,瓦西里·叶尔马科夫是这一婚姻的头生子。他长得像母亲:皮肤黝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