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到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在形成,也是将优质教育资源免费送到农村地区,让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农村教育落后面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农远”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资源匮乏、师资短缺、质量滞后等问题,为农村地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带来改变,他们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  相似文献   

2.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到2007年底,民族地区中小学基本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当前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构建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长效机制的意义,借此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作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实施,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这一项目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教学改革前沿的最新动态信息,也促进了新课标下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变革和先进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2007年国务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五年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与应用情况如何?文章从教育信息化在西部的概念、教育信息化在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使西部地区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由于在西部地区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跨越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刘强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110-111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深化教育改革,从而实现该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文章分析就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教育出现了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教育的发展。2003年9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式启动,通过信息技术把优质的教学资源送到广大农村,初步构建了遍及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如何通过“农远”工程的配套设备和资源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确保区域农村远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令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是实现“农远工程”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该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加快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辐射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的现代教育形式,应用远程教学来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我国城市与农村数字鸿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国家大力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主要是通过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建设模式来为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经济欠发达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以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优质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差异悬殊,文化传统各异,不可能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对提高全民整体索质的影响巨大,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差距很大,表现在物质资源(教学仪器设备等)及人力资源的巨大差距上,特别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成为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困索。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一个根本目的是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中小学去,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与教师能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1.
曹胜 《教师》2008,(23):18-19
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从2003年12月开始共同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过近5年的努力即将全部完成。工程的实施搭建起了已基本覆盖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平台,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条件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促进了地区间、城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实施,将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与外界树立直接联系,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过程中,受传统教育的束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体现不充分、应用和发展被制约的现状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素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策略,为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方面寻找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为了贯彻国务院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由国家投入巨资,研发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项重大项目。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了农村。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和教学质量偏低的一种有效措施,更是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重要途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输送到农村中小学,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缩小了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使农村学生也享受到了城区学生所能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广大农村的村民也能利用这一资源。学习先进的致富技术,了解外埠的产销信息。可以说,这一网络的建设不仅对教育自身有利,而且惠及到广大农村和农民。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下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3年9月,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重点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中央财政拨款10个亿,在农村建立各级各类教学点,采用三种模式(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三种模式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安排到位,同时教育卫星频道也已经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相似文献   

17.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并从根本上扭转中西部地区与其它地区在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上的差别,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就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然而,农村远程教育第二种模式如何运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其有效运行是本文所要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向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能够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如何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好途径。该研究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为例,从三维的角度分析制约可持续发展因素,探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本文简称"农远")"模式三"项目落户我校。此项工程旨在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用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使农村享受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