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相看两不厌     
我一直很想借用李白的一句名诗来表达我对语文和我的学生的热爱。那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钟情敬亭山,视如高山知音,可抒衷情。我孤独还是快乐,唯有语文  相似文献   

2.
相看两不厌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独坐敬亭山》,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袁老师就跟我们玩了一个叫"相看两不厌"的游戏。首先袁老师宣布比赛规则:两个人面对面相距10厘米,相互看着对方的眼睛,谁笑就算谁输。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二”与“两”这两个汉字,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但其用法是不同的。在教学当中怎样才能区别这两词的用法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美好"主要体现为人们生活的幸福与和谐。和谐展现生活之"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促使生活"和谐"体现生活之"美",它既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美好生活的标志;幸福意味着生活之"好",幸福包括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主体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和谐与幸福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共筑美好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6.
国家需要和谐,校园同样需要和谐,课堂教学更需要和谐。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就像一幅画的美在于它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文化是千百年来澜沧江畔云南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土地上开放出的一朵耀眼奇葩。它与云南各民族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云南、为中国、为世界创造并保留了璀璨夺目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和谐"文化内核和魅力,对当代人类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个人人格、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都值得后代人学习,本文拟就陶诗“自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特色。  相似文献   

9.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语言浅近,题旨明白。历代注家几乎一致激赏其“无理而妙”,评价大同小异,今人对其夸张艺术的推崇也基本上是前人观点的沿用,很少对诗中存在的明显矛盾和疑点做深入探究。实际上,只有将“明镜”解作“水镜”才使原诗意境真实自然,否则“白发三千丈”只能是“大言欺人”。  相似文献   

10.
审美理想是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着力于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心理和谐”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在西方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创作、加工完成这一精神飞跃,才能真正表达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但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都把“和谐”作为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纵观人教版小语教材,不少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如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有效结合阅读教学渗透人文教育,从而让语文课堂溢满"人文"之美?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2.
对“诗言志”的理解可以有两种:实然理解和应然理解。前者着眼于中国诗歌发生史、或一般诗歌发生过程、或中国诗学思想发生发展史等,是站在现实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事实如何”;后者着眼于儒家诗学原则的定位,是站在理想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应该如何”。  相似文献   

13.
马娟娟 《化学教与学》2011,(9):48-49,37
要改变课堂教学被动状态,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统一,追求课堂教学和谐之美,教师首先必须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与分析,从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吴嬛嬛 《考试周刊》2011,(21):112-113
和谐产生美。构建和谐教学不但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而且获得最佳效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小演讲"能很好地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投入到整堂课的英语学习之中。本文就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运用"小演讲"来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谈了自己的观点与做法。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美学精神上简析书法艺术的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创新之美。这是中国传统的特有的一种艺术观念,即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6.
孙栩洋 《成才之路》2010,(13):20-21
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沟通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本文通过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案例阐述了如何运用语言艺术建立沟通的平台,创造亲切的沟通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13):63-64
教师要创设生动鲜活的主题情景或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问题的引领,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质疑、辨析,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运用,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其诗作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研究的经典文本,他的作品便是他一生的写照,李白诗与风结下不解之缘,使用次数之多,别的诗人无法相比.作者认为“风”从很多的方面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形成了李白诗作的独特风格,本文从七个不同的方面对李白的一些名篇中“风”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李白的歌行体诗篇为例,探究其诗歌“雄”“逸”的审美特征。“雄”的审美范畴主要是从李白歌行体的内容、句式、意象及营造的神仙境等进行分析,“逸”的审美范畴则从诗歌抒发的流畅自然和透彻真实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了李白诗歌“雄逸”之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逸,是李白诗中呈现出的一种高远、超逸的诗歌情韵品貌,其内质,又是一种距离美的呈示。所谓距离,分时间、空间、心理距离三种,它们是构成诗情的重要因素。在李白诗中,由时空距离所产生的高远的诗情,主要分布在思乡、怀古、别友等题材的诗作中;由心理距离所造就的超逸情怀,则具有"出乎其外"和"入乎其内"的二面性,它们充分展示了李白无羁的心灵世界和充沛的诗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