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搜集相关史料加以分析,可知1897-1898年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始于内忧外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促使清朝军事制度变革的转折点.另外,火器在军事上广泛的使用,作战方式也要求改进和提高,使得清代武举制度不能符合时代战事的要求,因而在戊戌变法前后,提议变革武举制度的呼声高涨.提议武举变革的内容包括提倡设武备特科,停止弓、刀、石考试改设兵校,限制应考资格和更改考试内容,改试枪炮等,但最终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为民间习武的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报效国家的机会,极大地刺激了民间武术的发展.武举制度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借助历史资料,采用地域文化学研究方法,探讨武举制发展的历史背景;以清代山东武举人和武进士人数的地域分布情况为例,统计了清代齐鲁地区武举人数与武术拳种的地域分布情况,分析了武举人数与地域环境、习武风气、民族性格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对武举、武举制度起源的探讨和对历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武举制度延续千余年的主要原因在于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抵御外来侵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武举起源的探讨和对历代武举制度发展的研究,认为武举制度起源于"武选",开创于唐,完备于宋,衰亡于清,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源于唐朝至明清时期实施的武举制度,其本质是一种特殊人才的选拔性教育考试制度。武举和体育专业招生考试都是国家考试的组成部分,都用制度的形式做出规定。武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补充,为历代统治阶级选拔了大批武艺人才,而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是高考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高校体育专业选拔了大量的体育人才。武举和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的形式、内容、录取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通过史志与文献分析,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理论探讨了在文官治国之下文官对武举制度以及武举人的纠结状况。这种纠结矛盾的情结从统治者与文官对于"尚武"与"禁武"的傍徨,行武举制度而不重武举,选武举人而轻视武举人等等可以窥见。武举制度只是文官治国的手段之一,是一种既可以稳定文官,又可以安抚武官的政治手段,而非尚武精神地体现,就武举人而言始终没有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  相似文献   

8.
武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实行的选拔武艺和军事人才的制度。武举和武学的建立不仅激发了民间的习武热情,并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武举制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衰;社会思潮和制度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制度、形式、内容和规模;武举武学制度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发展有启示作用;尚武精神的回归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莹 《精武》2013,(23):12-13
武举制度对于古代中国和朝鲜具有十分深远影响,两者在制度方面有着很大不同。中国和朝鲜设立武举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政治斗争的发展需要,而中国是创设武举制度,朝鲜是在中国创设的武举制度基础之上,借鉴了这项制度,结合本国具体国情而采用的,起点较高。在考试内容上,中国和朝鲜虽然也有相同,但是中国在武举制度中,从未重视过对火药等新式武器的考试,朝鲜更加重视先进武器,并将其列为考试必考科目。在武举制度的废止上,朝鲜的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对其直接干涉,中国则是上层统治阶级的推动而结束的。  相似文献   

10.
李君华 《体育与科学》2011,32(3):110-111,120
武举制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武举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清朝作为近代历史的开端,武举制度在清朝的延续和废止,为我国武术运动在民间全面展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清朝武举制度结束的背景,是武术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档案、史籍等原始权威资料,参考今人的武举研究成果,对清初武科考试制度的部分内容做了较为深入仔细的考察。清沿明制,许多方面承袭了明代的做法,尤其是清初的武举制度和兵制沿袭了前朝的诸多成例,在乾隆时期基本定型。清代武科考试分四级进行: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文章除了对清初武科四级考试的过程做了探讨,还对如考生籍贯、考官等问题做了个别考察。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武举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武举制度自唐代创立后经历了宋、明至清始终处于"文治"的范畴之内,作为文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武举始终未能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研究进一步认为推动武举制度从诞生到废止的社会因素有三个方面:1)统治阶层维护政权以及战争对武术和军事人才的需要使武举制度得以诞生并延续;2)统治阶层始终存在着"尚武"与"禁武"之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尚武精神"的扩布;3)武术在戍边卫国维护政权稳定上功能的丧失是武举制度消亡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论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研究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宋代武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等过程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认为:宋代武举制几经波折终于形成制度;通过兴武学,颁武经,设武举,使宋代武举在制度上逐渐完善起来。但由于初期统治者严重防范心理和中后期"重文轻武",致使宋代武举制并未能实现以武强国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宋代武举制度虽然较前朝完善,但宋代武举几经兴废,异化现象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宋代武举"以文制武"、"将从中御",武学是武举的附庸,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武将官员补充、晋升不以武举科考为主等,宋代武举异化原因有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两种,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宋代武举异化及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历史为线索,辩证地阐述清代末年武举制的实施情况以及废除的根本原因。废除的直接原因就是火器大量的应用于战场,限制了刀抢剑棍等冷兵器的适用范围,八国联军的入侵,清军的惨败,更加证明了武举与军事无涉。武举制从唐代建立到废止,历时了1200年,对培养军事武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三甲作为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的英名载入史册。其精湛的武艺、高尚的武德和与平民休戚相关的情操,永远激励着后人。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开创于唐代的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武举制度既是我国古代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手段,注重军事作战的实用技巧,同时也开创了民间体育发展的雏形,推动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尤其是武艺的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19.
先秦的'士'最早为武士,武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为世袭。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就开始了。在武则天正式开举之前,已有了某些课程试练选拔武勇人才的做法,隋朝从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20.
武举制是古代为了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种选拔制度,创立于唐朝,随后历经五代十国时期,逐渐被历史搁浅,到了宋朝宋仁宗时期才得以恢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宋代武举制出现前后武术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研究指出:武举归来之前,武术在不同阶层有着差化异表达;武举归来后,军事武术、军事理论以及军队中的武术表演较之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