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须弥山石窟现存唐龛150个,分别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凿。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窟龛多达95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无论就其窟龛数目,还是造像形式的多样和造型技巧的精美,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就是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2.
须弥山石窟是固原乃至宁夏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是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见证之一。石窟中除了佛教造像,在13个须弥山洞窟内现存有唐代以后的题刻题记55则,其中有明确纪年的题刻题记16则,藏文刻记4则。这些题刻题记资料对研究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兴衰及其历史沿革和唐代以后固原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是须弥山石窟开凿的鼎盛期,洞窟数量多,造型技巧新颖,造像精美。大佛造像是须弥山石窟的代表,是原州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须弥山石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地域性特征的石窟艺术。须弥山石窟在不同分期的洞窟形制和造像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须弥山石窟现存的碑刻题记主要是唐至清代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多,内容较为丰富。依据现存的碑刻题记和有关史料,考证、探析碑刻题记对须弥山一些洞窟的开凿年代、历史名称沿革、宋夏关系、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哀落及补史之阙等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县西北55公里处,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岸,是六盘山向北延伸的余脉。这里峰峦叠嶂,松柏掩映,流水潺潺,须弥山石窟就开凿在五座并立的山峰的八个崖面上。学界认为开凿于北魏,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连续营造,成为原州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唐宋时教赐“景云寺”,元明清各代都有过修葺,又曾敕封更名为“圆光寺”。清代被列为“固原八景”之一。须弥山石窟现存有北魏至唐代开凿的大小洞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须弥山石窟的主要构成形式、造像特征及其与周边石窟的演化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8.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的须弥山东麓,属六艋山支脉,距县城五十五公里,介于固原、海原、西吉三县之交的固原县境内一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北魏、北周、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须弥山诸峰的峭壁上。一、名弥沿革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据现存的碑石和《固原州志》得知,始称“石门”、“石门山”;“唐名为石门镇景云寺”;“宋崇宁三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敕赐为景云寺;金代仍  相似文献   

9.
须弥山石窟是原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珍贵的文化遗存,须弥山石窟艺术是原州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反映。须弥山石窟所保存的各类精美的造像、建筑和壁画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研究佛学、历史、宗教、美术、建筑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州古典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类型。而在须弥山石窟建筑化的雕刻中所表现出的建筑与空间构造形式,为我们今日研究原州古典建筑式样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间接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10.
须弥山北周石窟构造形式,一是中心方柱式窟;一是四室组成的中心柱式窟。其造像特征,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显著变化,形式多样,手法趋于写实,以其敦厚的风格取代北魏造像清秀的程式化;洞窟装饰雕刻,依殿堂庙宇中佛帐的样式,图案富于变化;隋代石窟,多受北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莫高窟壁画山水,虽然不是独立性的艺术,但是它的内容很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莫高窟早中期壁画山水,是指十六国晚期至唐代的作品。它比新疆石窟同期壁画山水要成熟,表现也较写实。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在菱角形中画大量的重重叠叠装饰性较强的须弥山。这种须弥山,在石窟壁画中是“藏中露”。莫高窟的壁画山水,变化较多,它的特点是“露中藏”。新疆与敦煌的壁画山水各具不同的风格,在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著名石窟之一,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首次由国家主持经营的石窟.在吸收融汇印度、西域、凉州等石窟造像风格后,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且加以创造,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北魏石窟艺术风格,对我国早期石窟的开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须弥山石窟即是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而开凿的,在窟龛形制、造像题材、雕刻手珐、艺术风格等方面均受到来自云冈石窟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共性。  相似文献   

13.
略谈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佩 《文教资料》2009,(21):77-79
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朝两代皇家经营的典范之作.该文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原因,简述了龙门石窟在北魏和唐代两个时期不同的造像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表明了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民族雕塑艺术的集中代表,时中国石窟造像艺术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著名的文物古迹,保存着北魏、北周、隋唐时期珍贵的石窟艺术造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五月,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宁夏地质局水文二队、宁夏博物馆和固原文物站约30人组成的联合考察测绘小组,在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文化局的领导下,对石窟进行了以测绘为主的  相似文献   

15.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它开凿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诸朝。它的开凿与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一是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畅通后中西化的融汇以及须弥山石窟所在的固原地区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其二是北魏、西魏统治信佛与崇佛的政治环境;其三是北周政权的奠基人字泰对原州的着意经营;其四是唐代原州(固原)政治、军事、经济、化的繁荣和发展.为须弥山石窟的开凿与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务件。  相似文献   

16.
须弥山相国寺石窟,开凿于北周年间,该窟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四部分构成,是须弥山规模最大的中心柱洞窟,建筑规模宏大,窟室形制独特,结构规整,造像精美,保存较为完好。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佛教传播过程中,进一步民族化、地域化的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晓峰  臧全红 《家教指南》2011,(3):62-69,129,131
莲花寺是陇东地区唐宋时期重要的石窟寺之一,唐代造像以阿弥陀佛为主,龛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宋代造像题材丰富,以涅槃像和罗汉像为主体,兼有阿弥陀、观音、地藏以及部分释、道题材造像,显然受到了陕北地区同期造像的影响,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陕北及陇东地区石窟造像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唐代佛教石窟造像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佛教及其艺术与中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须弥山石窟开创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的大规模营造和宋、元、明的修葺,石窟艺术历时1500余年。从须弥山石窟的形成历史、须弥山石窟艺术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可以看到须弥山石窟佛教艺术的世俗化、民族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20.
大足石刻有两组宋代取经图,分别位于北山石窟和妙高山石窟。从两组造像题材和毫光来看,与多数取经图在图像表现上具有相似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两组造像表现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的场景,对于了解取经图在石窟中的流变、《西游记》成书之前的情况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