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美红 《大观周刊》2011,(14):38-38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人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杨玉军 《大观周刊》2013,(12):262-263
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会学。那如何让学生会学习呢?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当前课程改革就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利于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玉峰 《大观周刊》2011,(14):94-94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  相似文献   

4.
芦光君 《大观周刊》2012,(14):279-279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初中生止处于“心理断乳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历史人物无疑在初中生人格教育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丰富的情感往往只剩下政治性和阶级性,人格教育常常也被简单地视为政治思想教育、品格教育或是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都弱化了历史人物的教化功能,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孙晶晶 《大观周刊》2012,(37):352-352
一、正问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顺模 《大观周刊》2012,(13):234-234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这是教学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冉淑龙 《大观周刊》2011,(28):189-189
历史是“既成事实”,编辑历史教科书只能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也许是因为“历史必须真”在作怪,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正因为这样.历史作业天然就是机械抄袭。这种教学观念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的“机器”.传统的“历史作业”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  相似文献   

8.
王雪梅 《大观周刊》2012,(14):194-194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9.
赵隆香 《大观周刊》2012,(18):256-256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0.
刘亚玲 《大观周刊》2013,(4):235-235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说到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21世纪的人才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杨祥蒲 《大观周刊》2011,(30):207-207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遵循学科的特点,要做到细水长流、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2.
芦光君 《大观周刊》2012,(18):254-254
史料是指构成人类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要素和工具,而且在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业界通常肯定运用史料教学法具有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素质等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史料教学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需要把握的几个细节。  相似文献   

13.
南科加 《大观周刊》2011,(31):72-72
情境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用活了,让学生变活了,使课堂生动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因此“情境教学”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的探索。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以上只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其中也有很多不能经常实现的因素。但我相信只要你不断地思考和尝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让自己和新课程同行,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刘浩然 《大观周刊》2012,(51):375-375
读史使人明智.这就说明历史的作用.要求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使是历史教学也不排除在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功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指导,从而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其中特别强调了“创新”的作用。一切的创新都是依赖于那些具有创造力和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如何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其关键便在于贯彻实施创新教育。那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田原 《大观周刊》2013,(9):156-156
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法治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初中历史教学就要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担负起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袁奇印 《大观周刊》2012,(9):233-23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培养的。美育不仅能完成对学生"淳风美化"的美育任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对引导学生走上爱祖国、爱科学的道路更有特殊意义。历史教育中的美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涵盖了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社会实践法、直观教学法、衬托比较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做到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7.
惠振侠 《大观周刊》2013,(1):206-206
新课改下的历史是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所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教师们该如何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何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呢?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相似文献   

18.
张元枢 《大观周刊》2013,(12):261-262
运用PPT教学是农村初中实现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后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这种手段以其形象、直观、便捷、新颖、省时,受到师生的亲睐。P胛教学手段就像一座无尽的宝藏,等待每一位教师去开发。下面我就结合自己PPT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郭艳华 《大观周刊》2011,(14):76-76
学会感恩——感激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学会感恩——感激我周围的一切,因为他们给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20.
欧宗泽 《大观周刊》2012,(34):350-350
真正走近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便会由衷感叹教育何以体现公平:设备条件差,学生基础弱,专业师资队伍缺失,课堂效益低下,形势堪忧!游离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心底的呐喊:谁来坚守农村初中历史教育阵地?感叹,埋怨,情绪……但既为“历师”,就该为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唯有转变观念,结合实际,不懈钻研,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才是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