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是学生写完,教师讲评完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质量才能有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刘小燕 《考试周刊》2011,(88):67-67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之一。作文能力是学生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教学,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作文修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为了改作文,可谓是费尽心思,而学生则收益甚少,这一直是作文教学领域的一大“误区”。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修改才是高效的,智慧的,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生十分重视教师的作文评语,但他们希望改变目前的批改方法。教师要高度认识作文批改的重要性,突出作文评语的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同时作文评语还要为学生提供修改作文的方法示范和引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互批互改作文、自改作文、参与作文讲评过程,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建议主管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学校,以务实的态度,从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考虑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师批改作文的数量要求。  相似文献   

4.
如今,作文已占据了整个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已成了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多年来作文教学总是沿着学生写,教师改,然后讲评的套路进行,教师身心俱疲,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不见提高。总结多年语文教学的得失,我认识到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注重了教师的批改讲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改的过程。一篇作文写完,教师埋头批阅很久,返还给学生后,许多学生对评语视而不见,不去思考改进,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学会改作文,在反复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要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修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因此我做了一文三稿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的自改和互改。作文讲评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每一节作文讲评课。  相似文献   

6.
高志玲 《中学文科》2009,(16):83-83
如今,作文已占据了整个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已成了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多年来作文教学总是沿着学生写,教师改,然后讲评的套路进行,教师身心俱疲,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不见提高。总结多年语文教学的得失,我认识到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注重了教师的批改讲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改的过程。一篇作文写完,教师埋头批阅很久,返还给学生后,许多学生对评语视而不见,不去思考改进,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学会改作文,在反复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要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修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因此我做了一文三稿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作文讲评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中学作文讲评却存在着作文讲评目标有偏差、讲评方式单一、课堂讲评由教师主宰等诸多弊病,因此作文讲评效率低下。鉴于此,采取诸如树立全新的作文讲评理念、选择灵活的作文讲评方式、讲评时多给学生表扬与鼓励、课堂以学生参与为主、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等应对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使他们真正达到“为文”与“为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罗耀晟 《陕西教育》2005,(11):41-41,25
学生自改作文习惯的培养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师讲评后,学生应继续朝前走,继续修改,而且是自己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只会写作,不会修改,作文能力结构是不完善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白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魏振娜 《甘肃教育》2013,(23):35-35
习作训练一般包括写作前的指导、学生写作、对作文进行点评三个环节。叶圣陶曾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那么,作文应该怎么改,如何改才能恰到好处呢?笔者认为,作文的修改离不开作文的讲评,讲评环节实施得好,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养成一种惰性——写作文是我的事,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事实上,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个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讲评,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连认真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因此,教师的修改就显得劳而无功,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加强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但如果一味靠教师修改,无疑是灌输式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学生收益不大。只有教给学生改文方法,逐步引导他们自己修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下面以议论文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相似文献   

12.
作文修改是作文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作文的教与学双向信息反馈交流的主要途径,它既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在作文修改的问题上,作者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批,教师改"的写作修改课模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目标,建构新型的写作修改课教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作文,教师修改,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教师一般按照作前指导——习作批改——改后讲评的思路走,作文讲评完了,该次作文训练也结束了。初中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置学生于一旁,教师单纯地搞书面批改,即使是满篇之所谓精批细改,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事倍功半。作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本领。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讲评和修改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教师愁作文,学生怕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实一直还在困扰着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现代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全批全改,精批精改却受到了冲击,教师辛辛苦苦精批细改后,学生不一定看批改后的作文,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怎样写,而忽略写作后怎样改。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能力并没有太多提高。每次作文下来,教师尽心尽力修改,而学生只注重分数,瞧瞧评语。这种传统的作文模式费力不讨好,作文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在我看来,与其将时间全花在写法指导和教师修改上,不如留出一部分时间花在指导作文修改上。好作文  相似文献   

16.
作文评改是小学中段作文教学的重要阶段。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细节,培养学生善改作文。不断鉴赏学生作文,为学生善改作文搭建平台和空间;适时奖励调控,引导学生逐渐学会修改作文;并采用"专题跟踪式"评讲、"简评扩展式"评讲和"标准对照式"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欣赏作文、评析作文、修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作前指导,轻作后评改,就是在作文评价中,也是重成绩评定,轻讲评修改。习作评改的缺失或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积极习作心理的形成和小学作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学生养成"文不厌改"的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作文讲评课可按照"找准难点—评中导法—示范修改—互评互改—品读激励—自评自改"这几个步骤进行。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讲评课,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作文评改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不少教师依然沿用"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殊不知,这种评改方法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打击了学生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热情与兴趣。所以,改进作文评改的方式,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率,迫在眉睫。我们不妨采用互评互改式作文评改方法,通过学生互评交流、教师再评、学生修改、学生再评交流、教师对比再评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去.  相似文献   

20.
高丹 《广西教育》2013,(9):45-45
作文讲评是写前指导和写后批改的继续和发展,是学生修改作文的前奏,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做法,在作文讲评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而又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充分沟通交流,自得自悟。一、指导学生在作文讲评中自主学习的意义传统的作文讲评往往带有浓重的应试色彩,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讲评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生动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