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需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域。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从无形走向有形、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校在品德课中开设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我校的品德实践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成绩喜人。我们的品德课注重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已经承担起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品德活动课真正让小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三年前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新学科,综合了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等学科。  相似文献   

5.
伍才英 《山东教育》2014,(10):50-5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这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儿童,有效创设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切的体验。促使学生在组织与参加和自身生活有关的活动中获得关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直接经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门引导儿童接触、了解社会,培养儿童将来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公民素质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参与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8.
冯硕万 《教师》2013,(21):56-5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课标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9.
夏琰 《教育学报》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 ,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 (社会 )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 ,本文拟从“按照教材内容 ,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 ,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学生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均来源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要求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在内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良好的个性品质。这说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而应该扩大到自然和社区。但是教学中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比  相似文献   

14.
杨成宝 《甘肃教育》2011,(22):50-5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农村小学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紧扣"农"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道德规范、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是每位教师着力关注的,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仍然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究。从学生自身来看,只有在他们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8.
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品德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向课外前伸后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为了增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19.
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这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家庭生活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家庭生活中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来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规范的行为方式。要想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