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了钱或有了权的人,喜欢指使别人替自己过日子。比如,许多家庭特别喜欢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生把新生儿送回国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大家有钱后连天伦之乐都外包了,让别人替自己享受  相似文献   

2.
别人是别人     
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别人来做比较呢?本来是全然没有关系的两个个体,一比较,事情就多了起来,种种困扰、痛苦,也就应运而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事业顺境、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愤懑之心油然而生——自己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何以在现实中却处处不如别人?  相似文献   

3.
刘健 《新闻世界》2005,(3):67-68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闭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己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伤心地哭了。  相似文献   

4.
路强 《青年记者》2007,(14):11-11
我比较年轻,在一个区域强势媒体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的广告专刊,工资虽然不多,但是和周围的朋友比起来,还算可以。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充满了激情,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进去了。但是和外省同行的同龄人比起来,感觉别人更卖力,更富有激情。可能是因为太喜欢这个工作和行业,我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能量激发出来。但是年轻人在一个很固化的体制里面,是不能多说和多做的。于是,一方面叹息环境不太适合,一方面焦急国内大城市的同龄人卖力工作而自己被抛在人后。  相似文献   

5.
我的设计有一个特点,就是留下余地和可能,我认为这叫自由。我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让空间、让形态回到基本点,这就有了最大的自由,因为基本点是不可能去掉的,除此之外我认为不应该添加什么。在一个空间,可  相似文献   

6.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7.
乐高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玩具品牌,几乎成为孩子们童年的最佳梦幻制造者。这家丹麦的玩具制造公司已经过完了它75岁的生日。乐高制作的玩具是一种拼装玩具,设计和制造都很精良,并且有多种不同的主题可供选择:比如小女孩喜欢的公主和城堡组合、小男孩喜欢的游乐场组合、机器人组合等,在电子时代,他们也联合美国的麻省理工推出了组合式的机器人套装。乐高不仅仅是一种小孩喜欢的玩具,同时也深受大人喜爱。  相似文献   

8.
喜欢简单     
简单的发型,简单的服饰,简单的笑脸,还有一颗简简单单的心,“组装”成了一个有点儿像男孩儿的、简单的我。我喜欢简单。清晨起床我不会像大多数青春美少女一样,在镜子前涂涂抹抹,梳妆打扮。清爽自然不也是一种美吗?我喜欢简单。简单的笑容每天都挂在脸上,使我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信任,使我得到了很多好朋友。而那些表情“丰富”、内心“复杂”的人们就像在表演变脸一样,一会儿冷笑、讥笑、苦笑,一会儿开怀大笑、得意地笑。这样不停地演戏给别人看,你不觉得累吗?我喜欢简单。别人都说我太幼稚,虽然没有害人之心,但也毫无防人之心。我不知道干吗要防着别人。如果整天都提心吊胆,想着怎样提防别人,你会很快变老的。人活在世上不正是图个轻松自在吗?为何要整天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法子算计别人、提防别人呢?有歌词写得好,“时时刻刻忙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果大家都扔弃了“算计”,没了害人之心,又何须有防人心呢?我喜欢简单,我不会把情想得那么复杂,不会把每人都看得那么神秘。我对每人都是简简单单,清清澈澈喜欢简单$登封市实验高级中学@王翮  相似文献   

9.
“怎样才能当好记者?”我喜欢如下的回答:“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记者的生命在于超越。十几年来,我不断地向旧的自我告别。到辽宁日报当记者时,发现自己当通讯员期间写的新闻作品幼稚可笑;进北京念研究生后,把在省报发表的文章付之一炬,初进人民日报记者部时,虽有6年新闻实践和3年理论反思,却茫然不知所措;今天,面对60万字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10.
喜欢别人拥有而自己稀缺的东西,是人的本性,而别人的东西再好.当被自己拿来后,已经变成二手货.所以,人在本性上都是二手动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苦旅》成书前后王国伟主持人的话:作家蒋子龙把编辑比作“水泥柱里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我们开辟这个栏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把自己的,C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的无私奉献精神。当然,优秀...  相似文献   

12.
“怎样才能当好记者!”我喜欢如下的回答:“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记者的生命在于超越. 十几年来,我不断地向旧的自我告别。到辽宁日报当记者时,发现自己当通讯员期间写的新闻作品幼稚可笑;进北京念研究生后,把在省报发表的文章付之一炬;初进人民日报记者部时,虽有6年新闻实践和3年理论反思,却茫然不知所措;今天,面对60万字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以及新闻学译著、著作时,对于记者职业仍然惶惑不安……  相似文献   

13.
张默闻 《声屏世界》2011,(4):113-114
这个世界上没有企业家不喜欢打造品牌,没有企业家不喜欢品牌带来的企业旺盛生命力。在生活里男人喜欢把女人打造成为自己喜欢的柔美品牌,女人也喜欢把自己爱的男人打造成铁血品牌,打来打去,造来  相似文献   

14.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15.
创办《大学时代》之初,一位在期刊界摔打多年的朋友叮嘱我:“千万不要办一本只有你自己喜欢的刊物。”我当时很纳闷,办出来的刊物连我自己都不喜欢,别人还会喜欢吗?我没有对这个意见太上心。虽然做了一些比较周全的市场调查,但在刊物定位、栏目设置、稿件组织诸多方面,还是打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比如,我把《大学时代》的办刊宗旨定位于思想性和文学性,共分为5大板块“思想地带”、“生活几何”、“大学语文”、“人生锦囊”、“时尚状态”,在创刊号上花大力气约请了著名作家韩少功、史铁生、张承志为我们写稿。结果,刊物出来,第1期我们印了3万册,仅卖出去3000多册,大量退刊积压在仓库,让人欲哭无泪。这就是我们所体会到的“市场不相信眼泪”。  相似文献   

16.
潍河 《新闻天地》2008,(10):50-52
作为学者型官员,农业部农垦局原副局长兼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的受贿有些与众不同。虽然受贿数额只有区区50万元,但却带有中层官员“有权受贿无权办事”的普遍特点。他对“拿企业钱”的观点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算受贿,拿钱先不办事,等别人把事办成之后自己落个顺水人情,事情不成就把钱退给人家,反正自己不出头,  相似文献   

17.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和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像自己希望着的那样生活。我想,姚姚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她像众人践踏的泥路一般低贱时,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都不肯将就…  相似文献   

18.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19.
用文化滋养自己□李玉皓而今,要作个编辑越来越不容易了。最初是,你得心甘情愿“为人作嫁衣”,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作品里。后来说不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编辑的不能只埋头书案,还要有些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公关能力。你手忙脚乱地把自己调整一番,以一个“经...  相似文献   

20.
“你实在不喜欢新闻,为什么读了四年本科;还要再读三年硕士?”每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只有一脸的苦笑:都是英语惹的祸。 六年前对新闻这个专业的选择,不是我的错,也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其时17岁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于是乎,我的父母便根据他们关于“有前途”的理解,帮我填写了新闻系。在长江岸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