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以增长极和点轴网络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合理的、层次分明的城镇网络体系,可提升各级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来带动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湖北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湖北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正确认识湖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意义重大。本文从地理区位及资源条件优势、农业产业化状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情况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部崛起战略,都是为解决这一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全局而提出来的战略选择。我国中部地区,身处中国经济的腹地,如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呼南和北”,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无疑成为影响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经济却并没有像许多学者预测的那样,依托西部大开发的优势和贯通东西的地理位置,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反而出现了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展速度慢于西部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西部大开发前后,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充。解析中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通过对现实背景的分析,为中部崛起战略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湖北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不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较慢;对外开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新经济指数的排名靠后。提出了实现湖北经济在中部崛起的对策:扫除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识障碍;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存的地方保护主义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的行政性分权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政府官员间的政治晋升博弈则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此外,法制不健全和国企改革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地方保护主义将对中部崛起战略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为了达到崛起的目标,中部六省必须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团结合作,在共同目标下一致行动。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与中部崛起都是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及时而英明,都事关我国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意义重大而深远。长征精神对促进和实现中部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弘扬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是中部崛起的瓶颈。其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农村新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都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突出主动服务“三农”的办学思想;坚持为高等职业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大中城市和本地农村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统筹力度,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合理更新专业与教学内容,切实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9,(3):68-72
邢台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条件已经具备,但中心城市小马拉车心大力小,周边城市虹吸效应十年难转,市域空间经济存在"中部孱弱"问题。文章采用实证研究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邢台可在原有"一城五星三中心"的规划基础上,增加中部四县作为发展支点,构筑"一城五星三中心四支点"完整格局,实现"中部崛起"、城乡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高职教育在中部崛起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独特地位,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优先发展高职教育,增加投入,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区域高职教育和谐发展,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部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中部经济发展过程完全符合不平衡发展规律。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对中部经济发展策略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是中部经济发展要管理利用区域社会分工,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二是中部经济发展要抓住机遇,适时地上新台阶;三是中部经济发展要实行跳跃式发展,争取后来居上。加速中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有:抓好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发挥其对中部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动作用;把所有制关系改革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强化对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提高工业技术水平;适时地推进城市化;加快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选举产生执政党和政府,是加拿大执政党及政府首脑取得合法性地位的唯一依据.在近几届的加拿大联邦选举中,年轻人参选投票率持续走低现象引起普遍关注.他们怀疑选举本身的价值、对国家的政治局面失去信心,以及本身的年龄特点和相关知识准备不足,是他们放弃行使选举权利的主要原因.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制度本身的积弊、政治结构中的缺失等,导致年轻人与政治的疏离与漠然,若不加以改革和调整,则难以改变年轻人不投票的现象.选举作为现代民主国家几乎普适的制度,虽具体内容不一,但研究年轻人的选举问题,则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选民参选率的形成,无论是村民委员会选举还是县乡人大代表选举,都涉及许多具体原因,本文以统计方法进行的综合数据比较和分析表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选民参选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别,但是这样的区域差别,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同样存在,并不是村民委员会选举所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攻击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行为。分析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根本上防止和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的方式是四大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是前提和基础.在民主选举中,投票问题以及当选计票问题最为关键,直接影响着村民选举的成败与否.完善投票以及当选计票程序,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由n个同型部件和Q个修理设备组成的表决系统,在部件的工作寿命和维修时间均服从指数分布的条件下作了研究,建立了该系统的一般模型,给出了系统的稳态指标和平均指标,并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反演变换求解方程组得到该系统的瞬时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以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为标志。从研究新中国第一次全民普选入手,是深化对这一制度认识的一个途径。照顾少数民族选举权,规定中共党组织、民主党派、选民或代表的联合提名权以及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投票与计票制度等选举运作程序与环节的规定,基本上为1954年宪法所确认,而且大都沿用至今。1953年选举法及其实施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创造了初步的历史经验,无疑对于今天的选举实践,尤其是整个国家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田系统是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构造一多维基准测量空间对多维数据资料进行诊断与预测。通过对马田系统基本原理的研究,将其应用于Fisher关于鸢尾花类型的判别问题,结果表明,MTS方法具有良好的判别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重大事件,而对党自身的整顿则是全面整顿的核心;全面整顿中的党建思想涉及到了党的指导方针、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以及党的作风建设等重要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无论是对后来的改革开放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还是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的传统和规范用法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从称呼语、句法层次、构词及语义4个方面分析了英语中存在的各种性别歧视现象,提出了消除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若干方案,并最终得出结论,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浅析政治选举中的不投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作为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现代民主社会合法政府的产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选举中人人平等的原则本身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表现 ,但是 ,在当代公民参与政治的环境已经大大改善的情况下 ,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一种政治冷漠的现象 :在本该行使权利的选举活动中 ,一些公民放弃了自己手里的投票权。从公民个人的心理角度分析 ,当他们认为投票的预期收益小于成本 ,当他们对自己投票的效果信心不足 ,当他们面对选举对象觉得无可选择时 ,都有可能采取不投票行为。作为个人选择 ,应该受到尊重 ,但是从国家、社会的发展来看 ,则应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引导公民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利 ,为民主政治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