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现行法律法规对档案利用权与公布权分离的规定,使档案利用者无法实质运用未公布的档案资料,大大限制了档案的利用,档案的实质利用价值并未得到实现。档案利用权与公布权逐步统一应成为我国今后的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3.
责任编辑的动议权、修改权与转型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责任编辑最直接打交道的是作者,即所谓著作权人.然而作为文化产业最为重要一翼的图书出版业的第一生产力的责任编辑自己,却从来不被称为编辑权人(至今我们也未见有关于"编辑权法"的行将制定的迹象).那么,责任编辑的职责范围与权限是什么?它的用武之地与工作价值在哪里?它是否仅有"为他人"即著作权人"做嫁衣"的"福分"?事实上,有职必有权.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图书馆用户公共利益,在不损害出版商私人利益的前提下,图书馆应当在商业电子资源采购谈判中向出版商提出采购资源备份权、灾难备份权或者长期获取(使用)权三项基本权益诉求.上述三项基本权益诉求拥有充分的法律支撑、法理支持及实例举证.  相似文献   

5.
信息网络传播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爱群 《图书馆》2008,3(2):53-55
本文从一起与信息网络传播权有关的信息侵权案谈起,探讨应该如何认识信息网络传播权,分析其概念及性质认定。对即将出台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信息网络获取权利益平衡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信息网络获取权关系实质是网络环境下信息垄断与信息利用的关系,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两权关系面临着从模拟空间到网络空间的利益重构或再平衡。鼓励作品创作,促进作品传播,实现知识共享,为两权利益平衡之宗旨。两权利益冲突表现为扩张性与萎缩性冲突、私有性与公益性冲突、独占性与共享性冲突。最后从理论原则、管理模式、法律保障和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两权利益平衡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民间话语权崛起导致政府等公共权力部门对谣言的定义权、判断权和治理权被消解和分流.研究发现,官方信息渠道不畅、社会情绪紧张、社交媒体同质化传播等因素使谣言生成机制多样化,从而消解了公共权力部门对谣言定义权的垄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的失实程度不一、情绪影响认知、立场左右态度的特点也令公共权力部门主导的谣言判断权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图书出版附属权的界定纷乱且不完善,国内外业界和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经综合思考和分析,提出这样的划分设想--由作品派生出来的从权利分为"图书形式的从权利"和"非图书形式的从权利"两大类.划分标准是看由作品派生出来的产品是否以图书的形式表现出来且具有演绎特征.以图书形式表现出来是图书形式的从权利;不具有图书形式且具有演绎特征的作品属于非图书形式的从权利.  相似文献   

9.
10.
从性质上讲,出版者权是与狭义的著作权即作者权相并列的权利类型;从范围上讲,出版者权既包括特定的邻接权,也包括通过出版许可合同从著作权人处受让而来的权利。专有出版权是出版者权中最主要的权利,其内容可通过合同具体约定。本文通过对轰动一时的《永别了,武器》侵权案的评析,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澄清。  相似文献   

11.
论表演者权     
刘丽洋 《大观周刊》2012,(47):245-245
表演者作为文化娱乐产业的灵魂,其支撑着文化娱乐产业,同时文化娱乐产业也为表演者与社会大众之间搭起了绿色通道。正是为了肯定表演者的辛苦智慧结晶,以及对社会做出的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保证表演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承担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有必要给予这一群体以专门的法律保护来应对一系列传播技术的发展及侵害表演者权利所带来的职业危机。文章从表演者权保护的定义和我国对表演者权的保护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议档案公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月4日的《中国档案报》刊登了《档案局被告上法庭的前前后后》一文,该文介绍了河北省南皮县档案局因《张隐韬》一书的出版被卷入一起民事诉讼的过程。 1999年12月,南皮县档案局计划编辑出版《中共一大党员张隐韬》一书,听说南皮县党史办有人全文引用了南皮县档案馆保存的张隐韬日记,并以个人名义编写了《张隐韬》并送印刷厂印刷。(张隐韬日……  相似文献   

13.
试论信息网络传播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保护的方式就是赋予著作权人控制其作品传播的专有权利.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输不同于传统的印刷复制和广播、电视等,公众只是被动接受、单向传播的方式,而是双方互动的,公众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和地点.由此便引出了如何让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有效地覆盖在网络传播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琰 《传媒观察》2008,(4):49-50
互联网将全球信息网联为一体,使任何人都可上网发布信息并获取信息。然而,互联网形式的作品传播方式,也引起了版权人的忧虑和关注。在网络空间,传统著作权法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受到挑战,这可以说是版权法产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冲击。  相似文献   

15.
公众传播权是伯尔尼公约中的传统权利。为了应对数字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对其内容作了进一步扩充。中国的著作权法虽然没有将"公众传播权"作为独立的专有权,但著作权法中的诸多专有权的集合基本可以涵盖上述两个公约中设立的公众传播权内容。  相似文献   

16.
1公共借阅权的含义.公共借阅权(Public Lending Right,PLR)并不是在很多国家中都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应用。公共借阅权这个术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18.
澳大利亚公共借阅权制度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是国际上实施公共借阅权计划较有特色的国家之一。文章系统地从多个方面介绍澳大利亚公共借阅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新闻隐匿权是媒体及工作人员为消息源保密的权利,即未经消息源同意,不能把消息源透露给第三方而承担的一种义务,作为一种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理念一直为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思想家所追求。但是,隐匿权所包含的双重性,又使它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争议性的问题,要从法律和道德层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与公共借阅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柳励和 《图书馆》1997,(1):40-42
文章概要地介绍了国外实施公共借阅权的情况,认为在我国现阶段没必要规定公共借阅权,并较全面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