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低年级的孩子普遍缺乏物权观念,他们有一个心理特征就是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以为自己的和别人的都是一样的。他们往往分不清东西的归属,我的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他们没有偷东西的意识,只要喜欢某样东西,就会顺手拿过来,根本不经对方同意。当然,有些孩子没有物品归属意识也与孩子早期教育有关,有些家庭过分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养成过分自我的习惯,认为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走。按偷窃动机来分,可与"偷窃癖"一同归为无动机一类。  相似文献   

2.
有些儿童有时会顺手牵羊拿别人的东西,这使家长们很尴尬,也很困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关于儿童“偷窃”行为的心理因素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2—7岁的儿童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常常认为世界是围绕着他运转的。他们还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所以只要是他喜欢,他就会顺理成章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普遍。因为,人们的行  相似文献   

3.
自闭孩子的状态:一方面,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停留在皮亚杰所称的“自我中心”阶段,也就是难以区分自我与外界,在认知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概念。这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于他们缺乏对物品归属的认识,教很多次也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我在日常工作中,曾帮助过很多有各种违法行为的孩子,其中不少有偷窃习惯。他们的父母常常很担心和愤怒地说:“我这个坏孩子,经常偷窃同学的东西,怎样罚他也无法改变行为,真没有办法!”“我常对他说偷窃是犯法的行为,他也承认这样做是错的,但他总是不能自拔!”大部分犯了错误的孩子都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而且心中感觉内疚。适当处理和化解孩子的内疚心理是改善他行为的关键。以下是化解的方法:一、帮助孩子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处。有些父母协助孩子否认错处,甚至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种做法并不能教育孩子,只会令他黑白不分,泥足深陷。父母应该…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13,(11):54
李先生:光明老师,我孩子小学三年级,写作文喜欢模仿别人的范文。我该怎么办?光明老师:我个人认为,小学低年级,孩子写作刚刚起步,不怕写得千篇一律,不要介意孩子都写一样的东西。大家的写作就是从这些大到篇章,小到字词模仿开始的。只要孩子能写出来,语句通顺就可以。三年级的孩子太小,没有自己的判断,到五年级,他有自己的主见了,你让他们写一样的,他们还不会那样写呢。  相似文献   

6.
妈妈误区:以自己的喜好教育孩子有些妈妈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孩子一定也不喜欢。这种预先给孩子灌输“哪种菜好吃,哪种菜不好吃”的思想,轻易地就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建议: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种类的营养食品,扩大孩子的选择范围。让孩子亲口尝一尝,即使孩子真的不喜欢,也应该鼓励他多吃一些。妈妈误区:勉强孩子吃不喜欢吃的东西勉强孩子吃不喜欢吃的东西的做法可是大错特错了,孩子不但不会因为你的“高压政策”而喜欢上某种食物,反而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者还会发生呕吐的情况。但也不能过分投其所好,只给孩子做他…  相似文献   

7.
答:尽管不少天赋较高且作画大胆的孩子,往往会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成人意想不到的创作,但是期望归期望,家长也不能过分地要求他们每次作画都能成功,即使是那些只要参赛都有机会拿奖的孩子,也都可能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些孩子喜欢多画几种画,也喜欢尝试别的画法,做家长的往往因此担心,要求孩子“你要画好”,给孩子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滋润。我很幸运,加入了本园“幼儿主体性发展与教育”课题组。课题组不仅时时鼓励我,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而且给了我必要的支持,帮我不断成长。我愿把自己最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从无意识的随机教育到有意识地捕捉教育契机进入课题组之前,我就有些“不安分”,总觉得大纲上的内容没意思,总是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也会喜欢。有时发现孩子精神不集中,气氛不热烈,也没考虑为什么。有一次,我发现孩子很喜欢发生在身边的事。彗星要出现了,他们的话题便围绕着彗星。我加入了…  相似文献   

9.
学会宽容     
北京有位丁榕老师,她的一个学生拿走了同桌的钢笔,当时她没有责难,也没有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并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悄悄送回去的。”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一进门就跪  相似文献   

10.
在比利时,常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决不会迁就他们的。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多是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虽然每个家庭给孩子零用钱的标准不一,但家长们培养孩子节俭意识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不会给孩子额外的“补贴”,他们必须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  相似文献   

11.
妈妈对我非常宠爱,甚至是有些溺爱了,所以我从小就是家里的小霸王。家里人看电视的时候,只要我不喜欢看这个频道,就立刻把遥控器抢过来,调到自己喜欢的节目。妈妈买的东西也是一样,只要这件物品我看着不顺眼,  相似文献   

12.
1.检查你自己的价值观念。你是否暗中感到失望,因为你的孩子没有显示出超人的天赋;你是否感到脸上无光,因为你的孩子有时显得很笨拙或没有别的孩子漂亮……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建立在父母根据他们的感觉和对他们的评价上。其实,孩子对成人没有用语言表达出的东西更加敏感。如果一个孩子坚信他的父母喜欢他,  相似文献   

13.
你千辛万苦、长期跟踪,终于找出班级失窃案的“罪魁祸首”,到最后却发现,“小偷小摸”不过是他们的恶作剧而已。说起来,让人哭笑不得。他们就喜欢捉弄别人,就喜欢悄悄拿走别人的东西藏起来,然后看别人找不着东西的狼狈样儿。他们确实“偷”了东西,可他们只是捣蛋而已。如果班主任小题大做,真把他们当小偷,往往会弄巧成拙,甚至把他们逼上偷窃之路。  相似文献   

14.
薛晖 《儿童音乐》2011,(6):42-45
盛芙蓉:我认为音乐课和其他课一样,只要你的工作负责,教学质量高,就能把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去。尽管有些东西可能和别人比不了,但尽力去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工作,又何必管那么多的得失呢,有好多人正在为生计干着自己不愿干的事情呢!所以我们也是幸福的。自己的成绩能得到领导与老师的肯定也是一种鼓励,不要太计较得失,否则就教不好自己的课。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通过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必须首先赢得学生的亲近、爱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足以让学生信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么青年教师如何使学生信眼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就是爱孩子,爱学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的整个心灵奉献给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感…  相似文献   

16.
我的孩子今年12岁,上小学6年级,我和爱人都没有兄弟姐妹,奶奶爷爷外公外婆和我们三家就这么一个孩子,对他的疼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可是我儿子对所有的爱熟视无睹,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自私?河北家长李微孩子的自私,除了有本能意识外,主要还跟家长们的误导有关。有些大人们爱逗小孩玩:“宝宝,这个苹果给我吃了。”“宝宝,这个洋娃娃我抱回家啦。”小孩通常会本能地把自己的东西赶紧往身后藏,或者是赶快往自家跑。久而久之,他们的自私心理会越来越强烈,直到有一天连自己的妈妈也不准乱动他手里的东西。有好东西也想不到与别人分享…  相似文献   

17.
上期话题:浩浩今年有个毛病,喜欢藏自己的东西。幼儿园里午睡,小朋友把鞋子都摆在床前,他却钻到床底下,把鞋子藏进去,起床后再又钻进去把鞋子拿出来。如果你是浩浩的妈妈,你该怎样帮助浩浩解决这个毛病呢?我觉得孩子过分的保护自己的东西,应该趁早帮助他纠正。因为孩子的年龄还很小,作为母亲首先告诉孩子,午休间里鞋子是不会掉的,老师不是在值班吗?让孩子解除其戒备心理。其次告诉孩子如果放在床低下,放鞋子和拿鞋子每次都很不方便又浪费时间。山西康梅我是一位年轻的孩子妈妈,同时也是一位幼教工作者。我就曾今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后来还专门…  相似文献   

18.
戴晓云 《山东教育》2005,(15):43-43
经常遇到这样的父母,他们告诉我对自己的孩子已经无能为力,他们整天为孩子操劳,孩子的问题是他们的心病,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信心,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自己的教育能力没有信心。然后他们对自己的话进行论证,他们说:“你看我们俩都没上过大学,都不是知识分子,家里没有高知家庭的文化氛围,我们读书少,知识也少,自然能教给孩子的就少;同时我们也不是社会精英,  相似文献   

19.
吴军 《成才之路》2012,(15):98-I0018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就是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勇敢面对,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 有一次和家长聊天,一位家长说:“孩子不喜欢收拾东西,给他买的那套玩具他很喜欢,可是玩后又丢得到处都是。”我就问这位家长:“那你接下来是怎么处理的呢?”她说:“我只能帮孩子收拾好呀!”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在遇到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基本上都是先讲道理,不听就批评,再行不通就责骂,接着就自己无奈地收拾。  相似文献   

20.
“我害怕伊丽莎白将永远不会有什么朋友了。”一个1岁孩子的妈妈吐露她的想法,“她喜欢在别的孩子周围,但是,每当她靠近他们的时候,她就把他们推开,把他们正在玩的东西推翻,抢走,拒绝让他们碰她的任何东西。她完全是自我中心。”我让伊丽莎白的母亲放心,告诉她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这一年龄的孩子对别的小孩感兴趣并喜欢观看他们,模仿他们。但由于这一年龄的孩子还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不知道怎么把东西给别人或与别人分享,他们也不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