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哎呀,这孩子又发脾气,真难收拾。家长们往往会如此抱怨。怎么办呢?这学生与人一言不和,就动起手来,真是头疼。老师们也经常感到这样的无奈和愤怒。先哲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容易……但是要找到适当的生气对象、掌握恰当的分寸、挑选恰当的时机、选择正确的理由、采取恰当的方式……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一些孩子正是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处理不当才用拳头来说话——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学生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中小学生的社会成熟性不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往往会运用打架骂人的方式来解决彼此的冲突。这种打架与骂人行为几乎会发生在任何一个学生身上,即使是平时思想上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可能在极度愤怒之时向某人挥起拳头。这些打架骂人现象乃是人的情绪的正常发泄,并不算问题行为。所谓攻击行为或攻击倾向,与上述谈到的打架骂人行为有根本的不同。它专门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或通过唤醒他人的恐惧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行为。据此,我们从以下角度来探求学生攻击性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共感能力指的是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移情”。这类攻击性行为的根源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共感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4.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通过攻击、威胁、辱骂等行为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包括语言的攻击和肌体攻击。这些行为在外来务工者子女身上较为普遍,男孩子更胜一筹。狙击外来务工者子女攻击性行为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攻击性行为特别突出呢?  相似文献   

5.
周华 《教师》2012,(16):20-20
通过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孩子的矫治过程的总结,本文以“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方式分析了造成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体育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以期为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8.
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将来也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矫正的,班主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由外而内的行为矫正,也有学生内在的自我帮助。班级环境的引导与营造好的班级环境应该是一个多正面教育、少惩罚教育,多接纳、少拒绝的宽松环境,也应是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少情绪化对待学生的公平环境。让班级接纳有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学生,并树立互相帮助、谦让宽松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将来也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矫正的,班主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由外而内的行为矫正,也有学生内在的自我帮助。  相似文献   

10.
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与社会问题解决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投射测验,通过集体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来比较工读生和普通生攻击性行为社会问题解决的特点。结果表明:(1)和普通生相比,工读生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攻击性和操纵性反应比较明显,亲社会的策略较少。(2)当被要求寻找其他替代性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时,工读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数量通常少于普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变通性和可行性都较普通学生差,可以看出他们缺乏人际冲突解决的必要技巧和方法。他们在社会问题解决上表现出的这些特点都和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比较喜欢看带有暴力行为的电影、电视剧。父母行为比较粗暴的家庭,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也较多。  相似文献   

12.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同于成人画.有其特有的表现方法和形式,是儿童在探索和信手涂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出来的。这些画以成人的眼光来看也许不可思议.但当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往往会发现那是多么耐人寻味……当然评价儿童的画便成了解读儿童内在语言最直接的方式。教师科学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孩子,才能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感受美、欣赏美。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对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普通学生相比,工读生在攻击性行为外显社会认知特征上,缺乏对弱者的普遍同情心,未牢固地建立对攻击性行为作否定评价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2)在攻击性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特征上,两类学生都表现出偏好攻击者,而工读生的偏好的程度更强烈;(3)普通学生对中立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总和,但工读生仍然更偏好于攻击者.  相似文献   

14.
吕燕 《考试周刊》2011,(32):196-197
一、前言 自尊的背后往往是自卑,强悍的外表通常是为了掩饰一颗脆弱的心灵。学生攻击行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学校的心理老师需要用一颗敏锐的心,找出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和行为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穷人》。  相似文献   

16.
李珍 《考试周刊》2010,(53):250-251
在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3-5岁的儿童暴怒之下产生打人骂人等现象,我们称为攻击性行为. 一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根据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型获得的.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相似文献   

17.
她,我班的“百灵鸟”,活泼、开朗,爱唱歌。她的周围总有那么一群同学围着她,尽管都是六年级的大孩子了,但无论女孩还是男孩,大家都喜欢听她的歌,她美妙的歌声时时传递着少年的快乐与梦想。 。  相似文献   

18.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 他们告诉孩子:不要用双手去想,不要用脑袋去做  相似文献   

19.
衡清婷 《江苏教育》2007,(14):32-32
在教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作品《珍珠鸟》一课时,我让学生给书上的插图题上合适的名字。(图上画的是一只可爱的珍珠鸟落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幸福地看着它。)行间巡视时,我看见大多数学生题的是“信赖”、“幸福”、“温馨”等名字,而班上的中等学生杨亮在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字——“企盼”。当时,我心头一喜:嘿,终于有一个不同的声音了!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可见,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即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我们在语文实践中,如何利用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