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这些天翻检《中国青年报》,读到了1999年4月26日的一则旧闻: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评价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说:“面对着这份试卷,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读考卷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童庆炳也说,“一直听说语文高考试题难,但在读完1998年语文试题后,对它的‘难’还是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2.
一、“紧”和“松” 调查发现,小学生考试时普遍觉得紧张,年级越高,紧张感越强。产生这种现象除了有时间限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试卷的难度大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差等原因外。也与试题中较为生硬的语言表述有关。如“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等。显然试卷设计者在语气上带有指令性。学生在与试题的“对话”中,备觉严肃、压抑。此外,考试内容的单调和枯燥,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考试的紧张气氛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将其降低,使试卷成为学生挑战智慧、展示个性、探索知识的“乐园”。因此,我们要关注试卷设计的三个要点:一是试题内容,二是命题语言,三是命题形式。将试题内容生活化、命题语言人性化、试题形式趣味化。就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考试氛围,激发学生的考试热情。  相似文献   

3.
最近高三进行了一次文综模拟考试,刚出考场许多学生就说,面对试卷他们感觉有点紧张,有的试题来不及思考,有的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分析原因,学生基础不扎实、考场无法适应综合考试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阅读能力比较差,审题不清,抓不住要点也是造成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后进生思想的转换,是许多教师在工作中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有的教师把班上的后进生比作“歪瓜、裂枣”,谈到后进生就有说不完的烦恼。认为这些后进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干劲,学习效果不佳。再加上这些学生言行举止又不规范,在班上这些学生就成了教师讽刺、挖苦、打击的对象,同学们一般不会用正眼去瞧他们。从烦、自卑、羞辱的不良心理就在这些学生的身上漫延了,他们害怕到学校,对教师和同学产生了对立情绪,逃学进网吧.不知不觉沾染上了一些社会上不良的习气,在学习上.品行上与社会、家庭、学校的要求越来越远。学校、家庭都把他们看成是班上或家庭的一大包袱。自己也感到前途无望或渺茫,在学校、家庭倍受歧视。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里,教师习惯把学习成绩不好、品行不良的学生看为“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有的除成绩差外,品行也差,经常和同学打架、损坏学校公共财产、不诚实等。怎样才能把他们转化成为好学生呢?我担任多年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深有体会。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6.
贾领娣 《山东教育》2005,(35):26-27
2005年高考结束后.我校高二英语备课组从山东省高考英语试题中选择了部分试题,用4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了测试。通过对学生试卷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如下.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如战场一样的考场上的硝烟虽然已散去几个月了,但考场之外就试题高下优劣的论战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试题,似乎对其咂摸品味何时都不会嫌迟嫌多。那么,本期就刊出若干篇文章,有的还是针尖对麦芒,让我们嗅到了丝丝火药味儿呢。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历史讲评课,教师凭借所谓的“标准答案”担任“主演”,学生大多是“配角”,有的还是“群众演员”,甚至是“听众”。课虽然上完了,试卷也讲评好了,错误也纠正了,但是有一个现象常常令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考过的试题,讲评了,再考,仍然有许多同学做错。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让学生在讲评课上唱“主角”。  相似文献   

9.
即使是高考语试卷,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何况平时的试卷,从答案到试题,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瑕疵。在讲评试卷时,如果把参考答案当作“最高指示”,动辄“答案如是说”,一厢情愿地强迫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压抑学生的个性,多么残忍!这可以说是教育专制。因此,试卷讲评课要评出人情味。  相似文献   

10.
郭凤仙 《中学文科》2009,(15):143-144
现在的班级难管、学生难教,主要是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出了所谓的“后进生”。这些学生当中,有的学生不仅成绩很不理想,还调皮捣乱、无所不为: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注意听讲,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管教,甚至顶撞长辈。这些“后进生”影响了相当一批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转化这些“后进生”,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学习、成长有益,也有利于班级、学校的管理,对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后进生”的进步空间比较大,也是比较有后劲的学生,所以笔者又把他(她)们又称之为“后劲生”。  相似文献   

11.
英语     
一、2001年我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英语试卷试题分析 (一)总体情况:总的看来,2001年中考英语试卷在试题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有了进一步改进,试卷突出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词汇和语法测试中强调试题的语境化,设置尽可能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加强阅读能力的测试,特别是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注意到试题对初中英语的教与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永红 《考试周刊》2011,(81):10-10
考生进入考场,面对试卷,首先要进行观察。因为试题向考生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因此,考生对试卷和试题认真而仔细地进行观察是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考试中考生应该怎样对试卷和试题进行观察呢?  相似文献   

13.
2006年陕西省高考使用了全国理综卷Ⅱ。学生考完试后普遍认为今年高考理综卷Ⅱ中的生物试题很难。但笔者认为,该套试卷生物学试题遵循了考纲的要求,注重实际,倡导能力。所谓的“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不妨把一份试题看作一篇作.从立意,选材、结构、表达诸方面去研究它从整体上看,2002年的试题有得有失.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而这张试卷共有七个大题,我们正可以以“方面”为经,以“题目”为纬,加以评点。  相似文献   

15.
2.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思想不少试卷的整体结构合理,各种题型的配置较为适宜,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爱学生,无论是试题本身的数学内涵,还是试卷本身的表现形式、人文精神与教育价值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有的省、市把原有的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解答题的形式分别改为耐心填一填、精心选一选、细心算一算、用心想一想的形式;有的省、市把原有的选择题、计算题、应用题形式分别改为对号入座、数学运算的行家、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形式,这些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学生,并促使其产生完成试卷的愿望;有的省、市为了把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测量和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还设计了试卷“中缝广告”,写下一些独特的补白语言.如:“开动脑筋,你一定能做好!题目虽简单,也要细心哟!你一定成功!”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不要放弃,胜利属于你!”等,使不少同学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了自信心.  相似文献   

16.
潜心研究’99NMET试卷,仔细领会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人教版新教材教学之后的第一份高考英语试卷的改革精神,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把握教学大纲改革和英语高考改革的方向,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正在准备参加2000年高考的学生来说更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99NMET试卷继续坚持“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这一设计原则,这也将成为2000年NMET试卷的总的试题编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李文革 《数学教学》2005,(3):F002-F002,1
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师生视为评价中对立的双方,习惯于从怎么样考倒学生出发,人为设置“陷阱”,让学生去跳.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为此,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真实水平.应该改变试卷的面孔,让试题变得友善起来,体现人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12,(19):41
案例广东省某县高考考场曾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舞弊案。在上级有关人员陈某等的授意下,该县从学校领导到监考老师再到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有组织、有预谋、有分工的高考舞弊案件。此案的做法大致如下:团伙的组织者用钱收买监考员,在考试开考以后将试题传给县教育局派到该考场的巡视员,由巡视员交给团伙的组织者拿去复印,并组织高三年级的教师在学校单身宿舍做答案,然后将答案用电话传到事先统一安排好的手机上。也有监考教师在分发试卷后,当场在教室讲台做题,然后把答案送给预先交了好处费的考生。该县教育局相关领导陈某等  相似文献   

19.
从中考语文试卷名称、试题内容、试题类型来看,人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正在改变。原来所说语文基础知识是指字、词、句、语法、修辞、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现在虽然人们也说不清楚语文的“基础”究竟是什么,但是,人们认识到原来的认识肯定存在问题,因为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背一些语法、修辞和文体知识等内容,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与其让学生记忆这些内容,不如让他们去  相似文献   

20.
某小学五年级期中试题上给出了这样一道测试题目:猜一猜下列的数字谜语。(各打一)7/8()1=10()1/100()15分钟=1000元()于是,考场里的学生个个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却怎么也猜不出这些罩着神秘面纱的成语。甚至教师在批阅试卷时也是各执己见:就“7/8”而言,有教师坚持认为应当作“七上八下”,也有人觉得是“七嘴八舌”,而“七零八落”亦未尝不可。且不论这些答案正确与否,仅凭这几道语文试题,就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困惑:语文考试要大海捞针吗?这是我们提倡追求的创新吗?这样的语文测试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或者换个角度来理解,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