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跳水》,要让学生弄清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轮船上的人与猴子的关系,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抓住水手们的四“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一笑,明前因后果——“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这是水手们的第一次“笑”.这一笑让人溯因知果.一水手们有空到甲板上逗猴子玩,是因为他们完成了任务,正在返航.加上风平浪静,他们闲得无聊,才到甲板上逗猴子玩.这一笑,猴子知道主人们拿它取东,便放肆起来,去逗弄孩子.二笑,推动情节发展——“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  相似文献   

2.
【案例】《跳水》一文第六自然段写船长的儿子跳进了大海,水手们跳进了大海救起来了孩子: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相似文献   

3.
【案例】《跳水》一文第六自然段写船长的儿子跳进了大海,水手们跳进了大海救起来了孩子: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相似文献   

4.
【案例】《跳水》一文第六自然段写船长的儿子跳进了大海,水手们跳进了大海救起来了孩子: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相似文献   

5.
【案例】《跳水》一文第六自然段写船长的儿子跳进了大海,水手们跳进了大海救起来了孩子: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相似文献   

6.
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演示CAI课件1]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跳水》是一篇讲读课文 ,重点是弄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猴子、孩子、水手和船长之间的联系 ,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又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教学中 ,我紧紧抓住文中“四笑”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一、抓“一笑”看猴子与水手的联系———故事的起因“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做出鬼脸 ,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引导学生读中理解 :人们已经环游了世界 ,没有工作负担了 ,船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 ,水手们兴致勃勃地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一笑 ,猴…  相似文献   

8.
《跳水》是一篇讲读课文,也是《读写例话》用以作例的课文。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跳水》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是在一艘船上,故事就是在船上的水手、孩子、猴子、船长之间发生、发展的。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使猴子的活泼、调皮发展为放肆;猴子放肆起来拿孩子取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一定要追到猴子;水手的笑声和孩子的追赶使猴子更加放肆;自尊和幼稚促使孩子丢开桅  相似文献   

9.
《跳水》一文所讲的故事是由水手们拿猴子取乐引起的。人们拿猴子取乐,猴子就放肆起来,摘孩子的帽子,孩子为了夺回帽子追猴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恰好船长看见了,立刻举枪逼孩子跳水,终于使孩子脱险。这个波澜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变化,为此,我紧扣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运用“联系”的方法教学此文,将第二课时教学情况简述如下。 一、观察——图文联系 先看图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在最高的横木上的危险处境,再阅读课文画出描写孩子危险的句子,从一  相似文献   

10.
《跳水》是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作品。写的是在一艘轮船上,一个猴子戏弄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孩子追赶猴子,爬到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遇到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船长果断而又巧妙地救了孩子。文章一波三折,结构紧凑,遣词造句独具匠心。关于《跳水》的教学,历来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第十册《跳水》这篇课文,故事内容比较简单。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在相互联系变化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个故事旨在告诉人们: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处理问题果断的方法。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差,因为课文大量篇幅在讲孩子、猴子和水手的关系,最后出现的船长,课文描写较少。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往往就会停留在故事的表面,不能正确体会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在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后,直接把带有发散性和…  相似文献   

12.
有幸听了南通市国棉一厂第一职工子弟小学黄琴老师上的一堂五年级语文公开课:《跳水》。当黄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学完课文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 水手(逗)猴子,猴子(耍)孩子,孩子(追)猴子,船长(机智果断)救孩子。这篇课文给我的启迪是____。别看这道习题很简单,它却收到了一举多得的功效。其一,以练习的形式巧妙地归纳了全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就好比撒  相似文献   

13.
《跳水》记叙的是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的帽子挂在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  相似文献   

14.
水手们勇敢地跳进海里,在短短的40秒钟内,就救起了那个孩子。当孩子上了甲板时,他正昏迷着,也许是吓着了,也许是呛着了……整个甲板上再没有笑声,有的只是严肃与沉默。孩子被抬进舱内的床上。他慢慢地睁开了眼,蒙眬中看到围在自己床边的一张张焦急的面孔。他读懂了水手们焦急的心。“你终于醒了,可把我们吓坏了!”“这下好了!”水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孩子也露出了笑容。这时,虚掩的门缝里露出一个熟悉的小脑袋,它是只猴子。此刻,它没有龇牙咧嘴,而是撅着小  相似文献   

15.
老师要求学生做《跳水》一课的课后练习: “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各抒己见。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没举手就站起来小声说:“水手会说,‘××××,把我们吓出一身汗!哈哈!’”这句粗话引得哄堂大笑。竟有人在课堂上敢讲这样的粗话?我第一次碰到这种情景,刚要批评他,忽又改口说: “水手们为什么会讲这样的粗话,请你说说理由。”  相似文献   

16.
危急时刻当机立断小学语文第十册《跳水》这篇课文,讲了—个十分惊险的故事。当孩子追赶猴子走上桅杆最高的那根横木取帽子时,险情出现了。在危急的时刻,孩子的父亲——船长,用枪指着儿子,命令他跳到大海里去,终于使孩子得救。这一情节生动地表现了船长机智灵活、沉着应变和当机立断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7.
《跳水》     
《跳水》是一篇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的讲读课文.它通过船长的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挂到桅杆上的帽子而遇险,最后在船长的命令下跳水获救的故事,赞扬了船长的沉着机智,也善意地告诫了孩子不要任性逞强 。  相似文献   

18.
<正>【教材分析】《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设计理念】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故事情节)和暗线(情绪变化)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  相似文献   

19.
《跳水》这篇课文的命题与学生常见的不同,“跳水”只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经过。而这也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亮点”。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从题目入手,逆向研讨内容,顺向分析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一、逆向溯源,层层深入学内容 1.设置问题,直奔结果。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1)到底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一下子找到了第三部分),(2)孩子得救是由哪几方面的原因?(归纳后可知,除了水手和孩子会水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船长的作用。)(3)找出描写船长动作的词(看见、瞄、喊),想  相似文献   

20.
《跳水》一课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 ,找到这些事物之间联系的切合点比较困难 ,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把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搞清楚 ,我设计了三步教学。一、从课题逆推首先请学生齐声朗读课题两遍 ,然后提出问题 ,请学生一一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文中人物及猴子名称。师 :谁跳水了?(孩子)为什么跳水?(父亲用枪逼迫他)他如果不跳水呢?(会摔在甲板上 ,有生命危险)孩子当时在什么地方?(桅杆横木上)他为什么会在那上面?(猴子把孩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