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云 《档案时空》2006,(1):46-47
(一)孩子王粟裕,学名“多珍”,与粟永年、粟永华等一起在会同县枫木树脚读私塾。永年、永华家境贫寒,每天早晨要放牛,割草,常常迟到,功课不好。有天,先生布置默写生字,永年把“目”字写成了“月”字,严厉的先生挥动楠竹片,狠狠地抽打他的手板心。眼看同学挨打,粟裕也像挨了板子  相似文献   

2.
从2003年出版余光中先生第一本书算起,我与余先生的合作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前的一天,我接到南京作家冯亦同先生的电话,他向我转递了一个信息,余光中先生有意在江苏文艺社出版一本散文集。余先生是海内外著名诗人、作家和文化名人,在大陆一向不乏出版者,他选择江苏文艺社出版作品,理由十分简单,就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古都南京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样,仅仅因  相似文献   

3.
三味是从“三味书屋”说起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过描述.到绍兴旅游过的人,必定到“三味书屋”一看.其实,她就是鲁迅小时读的那间私塾之所在,私塾的主人寿镜吾老先生在书屋里挂了一匾,上书“三味书屋”,据说是清嘉庆时书法家梁山舟所书.“三味”益指读书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音西)醢(hǎi音海)(调料).那个时代,读书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享受,因此许多读书人模仿着将自己的卧室也名之曰;“三味庐”、“三味居”的.蔚为景观.  相似文献   

4.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小验,好像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这首由西部歌王、作曲家王洛宾于20世纪40年代初赴青海拍摄影片时创作的抒情歌曲,至今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早在1948年,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应邀来古城兰州举办个人演唱会,就曾唱了这首极富感染力的歌曲,当年的人们为她优美的歌声深受感动。她,就是喻宜萱,人们又称她“管夫人”,1909年生,江西萍乡人,是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1933年7月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京国立…  相似文献   

5.
刘征 《湖北档案》2003,(6):30-31
老校长赵之一其实并不是学教育的,1944年她考上当时在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主修专业是法律。2年后随学校迁回到南京,在大四的同学中有位名叫陈秀云的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女儿,从此就和学前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次,她去陈家玩的时候,了解到幼儿教育,这引起了她极大的好奇心,一下子问了陈鹤琴先生很多问题。后来她又参观了南京的鼓楼幼儿园,看到在里面快乐地玩耍的孩子们,心中感触道:“这些  相似文献   

6.
丰子恺先生于1898年11月9日出生于浙江桐乡的清朝举人家,少时家境贫寒,自幼酷爱美术,在私塾中因奉师命画孔子放大像成功,人称小画家。后受著名艺术家李叔同先生和文学家夏 尊先生的影响,确立了一生从事美术事业的远大志向。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了他的漫画创作,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家。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最早出现在以葛饰北斋为首的日本德川时代。而在中国现代,据丰子恺先生回忆:“‘漫画’二字,的确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的。他不是我的自称,却是别人代起的……编者定曰《子…  相似文献   

7.
你也许,根本没听说过萧飒。她十七岁,便以“文学天才少女”的姿态成名,作品三次入选台湾《年度小说选》,分别是1978年、1980年和1982年——那一年,你出生了吗? 你很可能,知道杨惠珊,即使你没看过她演的《玉卿嫂》。我曾经与美国朋友坐在国贸里的星巴克聊天,他自称略谙中文,我信手一指对面的招牌,他认真地看了半天,念出—个“工”字,浅蓝眸子极其无辜:“那三个字太难了。”连起来是“琉璃工房”,正是杨惠珊的产业。从艳星到工艺美术家,华丽转身?啊不,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相似文献   

8.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9.
好莱坞女星丽塔·海华斯曾是优雅和魅力的化身,她的奋斗历程就是从一个被弃置一角的女孩上升为银幕偶像的过程。最近,她的女儿亚斯敏·可汗又为人们描绘了其爱神母亲从巅峰到陨落的一系列图景。爱神出自磨难1918年10月17日,丽塔·海华斯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那时她的名字叫玛格丽塔·卡门·坎西诺,她那西班牙裔的父亲是个职业舞人,而她那爱尔兰族的母亲沃尔加·海华斯则是父亲的舞伴。说来并不令人惊奇,丽塔很小就在踢踏舞和弗拉明戈舞的表演上显示出了天赋。1926年,当他们一家参加一部名  相似文献   

10.
夏玟的“玟”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已经查不到了。熟悉她的人,唤她夏玟(音敏)。我去采访她,不单因为她是新闻出版署系统的先进个人,还因为听说她是一个患了癌症,动了手术,却年发稿突破100万字的女病人加好编辑。“癌症不可怕”她哪儿象个病人?腰板儿挺得直直的,头发梳理得利利索索,一身素色连衫裙,更衬托出她的身材适中,丝毫看不出一般50几岁的妇女早衰的痕迹。北京人讲话:精神着呢。“今天来晚了点儿,手头有个急校样,正赶着看出来。”听了她的解释,我才注意到,她那近视镜后面的双眼有些微红,散射出一丝疲惫。  相似文献   

11.
潇茂 《出版参考》2005,(1):20-20
贾母在黛玉进府的时候说她风辣子,这个“辣”字概括得更准确,当然这个辣和我们光吃辣椒的那个辣还不太一样。在不同的场合和时空条件下,加入了不同的作料。因此我们中国最有名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为她写了一部四十万字的专著,在我个人的阅读范围内,这在全世界恐怕都找不出第二个人——为一个艺术形象写一部专著,而作者是一位一流大美学家。由此可见王熙风这个人物的复杂。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3.
著名图书馆学家皮高品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高品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授。先生字鹤楼,光绪二十六年九月九日(公元1900年10月31日)诞生于湖北省嘉鱼县簰洲镇一个普通城市贫民家里,六岁开始读私塾,后因家境贫寒,于1912年转入簰洲圣公会所创办的一所免费小学。1914年,簰洲圣公会以先生成绩优良保送进武昌文华中学(教会学校,后改名圣约瑟中学).1919年,正当先生即将读完四年级(即初中)时,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先生带着朴素的爱国热忱投入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同年,升入五年级(即高中)。1921年,正当先生高中毕业前夕,文华中学发生了美国传教士虐待学生的事  相似文献   

14.
在1971年第十一次 IARIGAI 国际会议上,斯赫姆(K.H.Schirmer)和多伦那(D.Tollenaar)二位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网点印刷中的视觉密度”的论文,他们参照先人的论述,提出以如下公式作为相对的印刷密度反差标准。    相似文献   

15.
汪长炳先生字文焕,1904年1月20日生于湖北省汉川,1988年1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相似文献   

16.
“这”字杂谈商务印书馆马志伟当《屈原》演出三四场后,郭沫若先生在台下听到一句台词,感觉有点儿不够味儿。这句台词是:“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原想在“文人”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以弥补,饰钓者的张逸生插口说道:...  相似文献   

17.
郝倩 《新闻三昧》2004,(7):15-17
西野美子与朴永心 心她叫朴永心,是一位朝鲜人,当年的日军“慰安妇”。为她如今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所打动,2002年初,《现代快报》记穿行于南京的大街小巷,找寻当年的日军慰安所的旧址。2003年11月份,《现代快报》记更是有幸和这位老人朝夕共处了十几天,在记的陪伴下,上北京、下南京、赴云南……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老人对南京利济巷2号的艰难指认。  相似文献   

18.
董桥  水山 《出版参考》2006,(4):21-21
林文月先生好像开始在写《饮膳札记》了,前天读到她的《清炒虾仁外一章》,十分亲切。她说:“多年前,台中火车站前的浙江馆子‘沁园春’,有一道无人比拟的‘清炒虾仁’,最是美味令人难忘。那炒出来的河虾.只只如指甲般大小.色香味俱佳。几乎每一桌都会点一盘,所以去晚了.有时跑堂的会陪笑道:‘今朝卖光了!对勿起。’”我没有吃过“沁园春”这一道佳肴,  相似文献   

19.
《档案与建设》2005,(11):30-31
初等教育专家、小学特级教师斯霞,曾名碧霄,1910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她自幼在家乡斯民小学受到良好教育,1922年提前考取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到浙江省立第五中学附属小学工作。1929至1937年,她先后在嘉兴集贤小学、萧山湘湖师范学校、杭州林司后小学、绍兴五中附小、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任教。  相似文献   

20.
悠悠师生情     
她没有教过我一堂课,她也没有批过我一本作业,但她却以一位崇高的教师形象矗立在我心目中。那还是1976年6月,我正在乡下和革命小将一道“接受再教育”。俗话说:收麦如救火。用这句话形容我们那阵子劳动的紧张、激烈是并不过分的。一天下午学校来人传话,说是县革委会政工组接到省革委会宣传部的一个电话,指名叫我去南京参加一个“鲁迅著作学习班”,着即打点行装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