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呢?我认为,由“读”入境、汇境,最后上升至造境,即所谓境由“读”造。一、入境入境往往是从吟诵开始的,这是一种心、眼、口、手并用的传统的阅读方法。吟诵可以直感语言的音韵美,无论是白话文还是古文,都可以通过吟诵来体味汉语或清丽婉转或火热的直抒胸臆,深沉的扼腕叹息。学生沐浴于这样的语境中,文章的意境就可以浮于目、现于心,久而久之,目染心感,自然是润物酽酽。我常常激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意境美,再通过吟诵这一媒介…  相似文献   

2.
吟诵     
<正>在教室内通读,该用宣读法,前面已经说过。讨论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  相似文献   

3.
谈吟诵     
在教室内通读,该用宣读法,前面已经说过。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初读古诗、再读古诗、吟诵古诗、演读古诗和品评赏析这五个环节展开,教学生如何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技巧,以及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强调读的重要,通过朗读,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郭沫若认为:“多读名人的著作,而且对于几件作品还需熟读、烂读……古人谓《文选》烂,秀才半,就是指的这个秘密。”可见,阅读决不是有口无心的念,而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读与思、读与品结合的吟诵。只有真正做到在阅读中“品”,在吟诵中“味”,才能使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6.
大凡好的文章,都具有音乐美,都有其内在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学时需要放声地读,投入地读,动情地读,精美地诵读,即"美读",才能尽享美文的情感美、音韵美。故此,"美读"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不应是语文课堂的点缀。"要深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叙事抒情的文章,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以激昂,委婉处还他以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  相似文献   

7.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经常吟诵古诗文,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想象,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因此,在古诗文诵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读通诗句,读出情感,读出诗韵,还要充分利用古诗文诵读这块阵地,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在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挖掘古诗文本,陶冶学生性情  相似文献   

8.
教英语不仅是教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何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的现状,社会发展的要求,告诉我们务必指导中学生学会阅读。如何指导中学生学会阅读,笔者现结合学习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指导学生朗读、吟诵 阅读教学的第一教学法就是“读”,语文能力“读”占鳌头。我这里讲的“读”,主要是指朗读和吟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可见,重视诵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伺发挥“读”的妙用呢?我认为可以从学生实际与教材出发,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正>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的确,课文意义有多解性,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通过动口、动脑,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意思,咀嚼出作品  相似文献   

12.
<正>吟诵,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读"书文化,是用艺术的声音传达汉字音韵魅力的"读"书方式,是用唱歌的形式来"读"出诗文的内蕴和情感,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主张的"读"书方法,深受古今读书人的喜爱。它与朗读有很大的区别,朗读是结合普通话四声读出文章的情感,吟诵似唱歌,是在汉语音韵学指导下的唱歌,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真正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情朗读。美读要求的是理性上的真领悟,感情上的真投入。课堂上的美读,既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方式,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薰陶的重要途径。美读的好处在于它能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篇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教育作用,是发乎情,动于衷,在感情和认识相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从中可窥见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作者的情感等。学生读书必先读课题,教师教书必先教课题,但两者共同之处是一读就过,不够重视。本人认为,课题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呢? 声情并茂,读出美。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美读就是有表情地读,语音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如教学古诗时,应让学生多读,美读,可以摇头晃脑,可以踱来踱去,也可以吟诵,让他们自己通过读去体会诗的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图文结合,欣赏美。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形象的展示有关文章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己读,把想像到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进行  相似文献   

16.
以读为本,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宋朝的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17.
《穷人》一课,是一篇传统名文,主题严肃,构思精致,叙事动人,情感真实,是一篇意蕴深长的美文。教学时,如何彰显其内涵,熏染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值得揣摩的。我们认为教学这篇文章的基本策略是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吟诵,达到吟诵品实意、美读悟真情的境界。一、把握思想渊源,读正基调《穷人》原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首诗歌,写的是法国渔民贫困生活和美好心灵。托尔斯泰读后,夸它是“非常出色的经典作品”。于是,他就下苦功把它改编成小说。小说《穷人》正是一曲反映下层人民生活悲惨,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助人…  相似文献   

18.
“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钱理群教授曾经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也就是说,文章之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阅读吟诵的声音上。文章的节奏、韵律、排比、对仗,用情朗读吟诵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吟诵法是传统教学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吟”是轻声地读或低声地唱,“诵”是进人文章情境而有所感悟地读。如何合理巧妙地应用这种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适应现代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能力,即: 一、能读。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古今名著,读专业书籍,熟读、精读教材。还要读期刊杂志。做到每天都能读三种以上报纸和教学刊物。时刻注意语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