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适在五四后期力倡整理国故,并以再造文明作为手段,历来学者褒贬不一。若仅就胡适在运动中的行为来考察其整理国故思想,实际上很难切中肯綮,文章从胡适成长及其所受教育这样一个全新视角来挖掘胡适整理国故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思想论战策略蕴含明显的矫枉过正、退而自省的特色.在影响深远的整理国故与中西文化论战中,胡适这种"矛盾"言论与思想论战策略尤值得深思.探讨胡适的思想论战策略,对于理解胡适,对于时下的中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胡适的再造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胡适的再造文明刘筱红关键词胡适;再造文明胡适是本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为中国新文化的重建所设计的具体规划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试图把新文化运动导向非政治的思想文化运动,通过文化范式的转换,来为政治的改良提供良...  相似文献   

4.
对胡适有关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指出胡适在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和“历史的态度”这两大学术方法论基础上,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史学研究法,即:史料真伪的审定与整理、历史比较研究法、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传记与年谱的撰写和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法等。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章回小说考证"中对《三国演义》着力最少、评价最低。除了胡适所说文学价值方面的原因,他故意隐去的语言和思想倾向这两方面才是主要原因。胡适批判《三国演义》时的"避重就轻"是由其"整理国故"这一文学革命的策略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胡适并非一开始便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的文化思想亦有个发展演绎的过程,早期胡适在文化问题上是持“中西汇合论”观点的。胡适主要是通过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两个途径来沟通中西文化,从而实现中西汇合、再造文明的目的,在此意义上,整理国故与输入学理都具有更新文化传统、建构新文化的深刻意蕴。但是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某些内在缺陷,使得胡适的“中西汇合论”思想发生歧异,进而显示了滑入全盘西化的指向。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国故"的释名、学者对"整理国故"的不同态度和胡适整理国故的目的和方法及其实践效果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整理国故"之争的前因后果,指出胡适对中国古籍用科学方法作出的全面整理,目的在"化玄妙为平常",用以"打鬼".本文并指出整理国故的正、负面效应及其现实意义,澄清了这次争论的种种迷雾.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文学思想中具有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他高度推崇民间文学的独特价值,大力倡导新文学向民间文学学习,参与征集歌谣的运动,加入歌谣研究会,重视歌谣研究;他倡导白话文学,整理中国白话文学史;他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也以民间文学为师法的对象,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胡适文学思想中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的形成,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也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诉求有关。文学的现代性诉求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催生了胡适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  相似文献   

10.
1919年12月,胡适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抛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纲领,作为再造文明的手段之一,在学术阵地上,胡适树起了“整理国故”的大旗。何谓“国故”呢?胡适说:“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
李俊 《天中学刊》2014,(2):81-84
胡适以白话文学研究开一代风气,其研究成果及方法论上的开拓,深刻地影响了五四时期及后代学人。在俗文学研究领域,郑振铎深受胡适影响,却因政治原因而在后来修订其著作时刻意谈化或抹去这些痕迹,使得今人大多只看到郑氏本人的开拓与创造,少有察觉其学术上与胡适的一脉相承。寻找郑振铎与胡适被掩盖的学术关系,是清理学术统系,还原20世纪古代文学学术史本来面目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胡适学成回国后应聘到北大任教,在北大实践他的教育理想,继续他的学术之路,同时以北大和《新青年》为阵地推行文学革命。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最成功的典范,为胡适推行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适和一批新文学、新教育前驱在北大培养青年学子,后者积极响应和支持文学革命。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胡适对于中国化精神的理解和国民灵魂的认识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尤其在“五四”革命最开始的阶段,他们的见解恰恰代表了中国近代化史的进化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两种公化方式,鲁迅从进化论进步 到唯物史观,胡适从实现主义转移为新儒学观,鲁迅孜孜以求的是深刻的化反省意识,而胡适为之奋斗一生的是一种自由人的自由主义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站在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立场上的瞿秋白与站在实验主义和商绅立场的胡适其文化观是对立的,揭示了为下层群众服务还是为上等人服务,是两种文化观的分水岭;在反对胡适扛着"白话文"的招牌,偷卖新文言同时,瞿秋白批判了胡适为首的新月派代表极少数人利益的阶级实质;同时表明,瞿秋白不全盘否定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作用,他对胡适文艺理论的批判是辨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其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始终坚持的是“立人”继而“兴国”的教育目标,胡适却始终以“教育救国论”为指导思想。本文从鲁迅和胡适教育目标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教育实践三方面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对今天教育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受新文化和新思潮的影响,尊重和敬佩胡适的学问和文章,胡适也支持过毛泽东领导的湖南革命运动.后来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友情,走向了敌对的不同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动大规模的“批判胡适思想”运动,但并没有完全放弃争取胡适.  相似文献   

17.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湖南乡下的沈从文,在胡适的提携和帮助下,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左翼作家的批判以及胡适对他的影响,沈从文不得不"搁笔"放弃文学创作,从事文博工作。但在"极左"思想影响下,胡适却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政治尾巴。  相似文献   

18.
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从徽州走出来的,走向了世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人,胡适并未对传统文化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胡适曾经坦然承认徽州故里的生活经历,浸染的徽州地域文化精神是构成他的思想进程的重要背景,在胡适的文化性格里沉淀了许多活跃的徽州因子,或隐或显于胡适的生活方式里,而且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影响。程朱“新儒学”、戴氏“汉学”与徽州商人文化就是徽州文化得以坚实、稳定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层面,即形而上的精神,形而下的物质力量。本文将从胡适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拣出这儿个积淀在胡适文化性格中徽州文化精神的因子,微观地分析徽州人文精神与胡适文化性格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继20世纪50年代中期批判胡适之后,80年代末至今,思想界、学术界兴起了研究胡适的风潮,遗憾的是,众多研究章和作风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各自的乃至共同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诤臣"。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方面的迥异选择,是由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鲁迅和胡适都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智者,肆意抬高或贬损其中一方,都是一种非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