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嘉 《记者摇篮》2010,(4):61-61,80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级媒体,隐性采访被广泛的应用,尤其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新闻调查》影响最大,备受观众瞩目。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是媒体比拼"盛会",但国内地方媒体采访空间有限.<武汉晚报>独辟蹊径,创造性地成立"百人采访团",吸纳奥运志愿者、有奥运门票的观众,以及其他能够零距离服务奥运的人士,作为"临时记者"加入奥运报道,把新闻触角伸向奥运会每个角落,独家报道不断,体现版面个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媒体的日趋走向成熟,现场同期采访已成为一些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一些评论性专题节目,更是大量采用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让各类人物走上屏幕,向观众叙述新闻事实,或发表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与评论,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这也  相似文献   

4.
采访工作万事开头难,"开头难"是指与采访对象刚接触、采访开始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面对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更是如此."开头难"问题解决了,后面的采访一般会顺利很多,所以作为记者很有必要研究"开头难"问题.解决"开头难"问题主要是对采访对象采访前的心理、行为要有所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彩玲 《青年记者》2012,(20):56-57
生活中难免有一些不如意发生,一些经历着时艰的人会求助于媒体记者,这对于记者来说既是责任也是机会.利用大众媒体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求助者的困难,可以提高媒体的品牌信誉,弘扬帮危济困的风尚.笔者从业十多年来,与不少"帮扶"的采访对象成了知心朋友,用真情和爱心汇聚的新闻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当今媒体众多、资讯发达、网络便捷,这是时代和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有些年轻记者编采过程犹如蜻蜓点水,材料不够就去网上搜寻.由于采访作风飘浮,采访不深入,内容核实不到位,稿件带着"硬伤"就刊发出去,不但受到采访对象和读者的批评,也影响了媒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2014年是我跨入媒体行业第九个年头,身边常有人会问"你们的工作是不是很危险",对此我总以微笑应对。事实上,记者行业近年日益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既有来自于记者本身的,比如有偿新闻诱惑或陷阱下的职业操守、违法犯罪风险;也有来自采访对象,如因报道遭受利益相关方投诉、诉讼的侵权风险,甚至因"负面"新闻被报道对象打击报复的风险等。从业过程中,我参与了大量新闻调查类稿件的采写,也曾受到采访对象的利诱、警告和威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11年因采写关于"杭州某文物检测机构将假文物鉴定为真"的系列稿件,我被该检测机构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告上法院,并  相似文献   

8.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采访突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对象不配合怎么办?调查类报道记者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市场化媒体兴起后,上述情况更加突出.如今媒体的报道理念与以往那种"人家提供什么,我就报道什么"不同,而是"就要得到我想要的".于是,"采访突破"便成为记者经常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访对象受到大众传播过程中“记者采访”、“记者写作”、“编辑”、“媒体”、“受众”、“效果”等环节的反作用,会影响到受访心理与行为。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呼吁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对采访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县级融媒体信息播报质量与采访、编辑过程中同期声运用效果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介绍了县级融媒体采访、编辑中运用同期声的意义与方法,以期在提升新闻信息真实性,满足观众求知欲的同时,令观众对信息产生共鸣,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1.
有关"窃听门"事件的阴霾并没有散尽,隐性采访在当前中国业界也有泛滥之势,甚至处于无序与失控的状态。依据记者采访行为涉入性质程度的不同,隐性采访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观众旁观式、演员冒充式、导演诱惑式。在中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下,法律对隐性采访既没有禁止,也没有授权,但从职业伦理道德看,颇遭公众诟病。不可能禁止媒体使用隐性采访,但必须更严谨、更规范,建构良好的隐性采访机制,促使媒体向良性方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对那些公开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必须审视是否具有极强的公众利益,同时,媒体内部建立健全隐性采访的审批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何寿林 《视听界》2009,(1):113-113
积极配合型,这是理想的采访对象,能提供新闻线索,愿配合采访,与记者的采访目的基本一致,至少不冲突。采访这类对象难度较低,报道时注意舆论导向即可。笔者在任民生新闻记者时,经常会接到观众报料而前往采访。有一次,有村民报料称,一家城郊结合部的化工厂天天浓烟直冒,如果遇到东南风,周边村民不敢开窗,甚至没法呼吸。  相似文献   

13.
"走转改"是广播电视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作为大众媒体"走转改"的先驱,央视采用原生态反映、纪实化风格、平民化视角等方式,深入现场对事件和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受到观众肯定。新闻"走转改"时代,要求记者在体验式采访中,描摹出人物内心情感,挖崛人物背后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报道风格,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项重大事件或者老百姓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或者就某一具有政策性、成就性的主题或典型,相关部门会组织媒体进行联合采访。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追逐独家、角度特立的新闻是衡量记者职业水准的一杆标尺。然而,随团采访有统一的食宿安排、一致的路线图、相同的采访对象、有限的采访时间和空间,这恰恰限制了记者追新逐异、避免同质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运作的不断介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对公众的"引导"作用似乎有弱化的倾向.而"迎合"甚至"媚俗"之风日渐盛行.特别是个别媒体无原则地利用隐性采访作为采访的重要手段,背离了媒体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新闻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进行隐性采访必须考虑社会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记者必须认真研究社会交往的艺术,同时也要认真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动莫不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必须摸清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以便恰如其分地安排采访活动. 采访对象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可能热情开朗,讲话滔滔不绝;也可能内向羞怯,寡言少语.遇到了善于言谈、有一定思想水平的采访对象,他会讲出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或观点.遇到不愿协作或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那可全要看记者的本事了:对不愿协作者,要主动拆除…  相似文献   

17.
当今电视节目声像结合的特质,使之成为最具媒体艺术的传播亮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作为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其语言艺术是节目最大的关注点。本文以柴静在节目中的采访语言和主持语言为例,分析电视新闻采访中媒介与公众、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互动的语言艺术,寻求最佳的新闻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立场预设"是指组织或个人依据自身的阶层、地位和偏好预先对问题设定好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立场预设的问题在中国媒体中表现比较典型,而媒体本身却又陷入二律背反的矛盾之中:一方面立场预设被认为会导致新闻失实、报道失真;另一方面,媒体面对受利益驱使伪造信源、歪曲事实、编造证据的行为,唯有"立场预设"才能探明真相。在特殊传播环境下,正确利用立场预设需要媒体人创新采访路径,不仅要会正面"证实"还要会侧面"证伪"。  相似文献   

19.
采访在西方电视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电视台都专门辟有采访节目。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或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自然的交谈,使其谈话成为一种信息,献给观众。西方的电视采访从广义上看,大体有三种类型:观点采访、信息采访和个性采访。但有时在一次采访中,往往把这三项内容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正>电视新闻采访与其他新闻媒体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现场性。使观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可以"目睹",一篇现场报道能否成功,能否吸引受众观看,主要取决于记者或支持人以何种方式进入现场,所提出的问话是否科学,如果能够问到点子上,被采访人物的回答就会有针对性,不会出现言之无物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采访技巧。现场报道同一般电视新闻的重要区别,在于记者的出现和大量的同期声问答。信息接受者的选择性与他们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参与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观众对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表现方式感兴趣的时候,他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