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要有明确的研究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汀 《图书馆界》2001,(3):22-23,30
经常听到一些图书馆工作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应该写些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适合我写?""我想写些带有理论性的问题,行吗?"等等.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都是用自叙的方式,从我个人的问题出发写作,社会的问题、读者的问题是次要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我可以更多地看到人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人的命运和这个社会的关联,觉得有可能脱离个体写作的樊篱,去思考一些更重大的问题.我不再仅仅把目标定在写内心的真实上,而更多地希望,我写出了外在的真实.这一点可以从这个小说的技术方式上看出来,这次我使用第三人称、外视角,写一个"他"的故事,而不是"我"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新文学写作方式,这既不同于虚构小说,又不同于传统的非虚构新闻、传记、散文和学术论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真实的故事与文学性的手法结合起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写作风貌.《沧州日报》近年来创新的一个副刊栏目,它是以文学的手法去表达新闻人物和故事,又不同于传统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和澎湃抒情,而是以一种"走心"的感觉去落笔,用有温度有性情的文字,把人物写活写细写动人.这个栏目的成功创新,受到读者高度关注,好评不断,很多被采访者以能成为这个栏目的主人公为荣.  相似文献   

4.
美国名记者麦尔文在他所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出了消息写作的十条原则: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3.要表现,不要陈述;4.把精采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5.把精采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  相似文献   

5.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以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采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采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动词上再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相似文献   

6.
风情衡山路     
再去N次衡山路也是闲逛,实在想不到有什么要紧的事是合适在那里谈的.尤其是那里的酒吧和茶舍,是最适合发呆的地方.去凯文咖啡厅或者香樟花园,点了咖啡和点心,在那里泡一下午,聊天看书,或者带上手提电脑去写些什么.隔着大片落地玻璃窗,观望马路上,就是开来开去的车辆和跑来跑去的行人.  相似文献   

7.
邓涛 《新闻导刊》2008,(1):17-18
学界与业界常言道: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这固然同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还有数字(据)多有关系,但症结却在写作上。如果记者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些,生动些,简言之即经济记者掌握了易  相似文献   

8.
在拉萨"3·14"事件的报道中,一些西方媒体公然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肆意歪曲事实真相,愚弄、欺骗公众,又一次暴露了隐藏在"客观"、"公正"幌子下的真实面目.本文通过一些西方媒体对"3·14"事件的歪曲报道,分析其歪曲报道的原因、手段及本质.  相似文献   

9.
要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必须掌握大量、生动、真实的新闻素材;要获得这些素材,作者必须深入现实生活去挖掘,而要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挖掘反映时代精神主题的素材,作者必须讲究采访技巧,才能获得好素材,写出好新闻。《现代汉语词典》对"采访"的解释为:搜集寻访,调查  相似文献   

10.
银行黑话     
钱是讳莫如深的东西,所以银行黑话多。新年的时候用钱猛,每家银行总要进好些新钱。那簇新的装钱木箱,写着些稀奇古怪的字,宋体,黑粗,字号不一,诸如"扎""工"什么的,生冷字多,字之间也没有联系。我曾试着去问在保卫部门工作了二十多  相似文献   

11.
学艺十五年     
我学习写新闻报道,十五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0年,我应征入伍后在连队当文书,领导经常让我写点什么,可是我不会啊!就跑到团新闻干事那里去请教。新闻干事讲的,乍一听心里似乎明白些,可是铺下稿纸还是老虎啃天没处下牙.怎么办呢?我决定从头做起,先学着写日记,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七年.写日记觉得顺手点儿了又学着写广播稿.再到后来,发现了新鲜事,就写出来往《战友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单位投稿.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仇学平 《军事记者》2007,(12):55-56
"怎样把消息中所举的事例写得具体些?"提出这个问题,也属于"有感而发"。因为笔者在编发一些基层通讯员的来稿时,发现不少消息稿,特别是一些非事件消息稿件在举例时,大多写得比较笼统、  相似文献   

13.
写新闻不同于一般稿件的写作,它不仅需要作者到现实生活中去采集、去发现;而且要在采写过程中去提炼、挖掘、果断取舍,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稿件来。人们常说:“功在采访,成在写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反复推敲,仔细酝酿。如在《街头“地摊”煤球俏》一稿中,描写群众买煤球的场景时,我一开始用了“蜂拥而至”、“一拥而上”等形容词,但写后觉得这样写既不贴切,也不形象,显得苍白无力,太一般化了。反映不出当时那种热闹,感人的场面来。于是,我两次推翻重写,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场面写得具体、形象些。在最后定稿中,我是这样描写农民买煤场景的:“有拖车的,有拿筐的,也有挑担的。”这样写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抓住了这条新闻的中心画面,描写得比较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真实而可信。  相似文献   

14.
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就讲到:"应当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1946年,胡乔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上世纪50年代,新闻界前辈赵超构进一步呼吁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内新闻业内,新闻要短,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标题似乎是"正确的废话"——职业记者本来就要到新闻现场去.但是在网络、手机便捷的今天,许多职业记者和编辑不再积极去现场捕捉新闻了,有的去了新闻现场写出来的仍是公文.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散文化写作近几年来备受广大笔者关注,作为一种新式的新闻文体,它的出现,使得许多新闻写作者更加乐于尝试,因为它可以以最真实的态度体现出新闻事实的美感。许多比较敢于接受新事物的记者都会选择主动去写"散文化"新闻,由于其自身强大的感染力,使许多读者格外青睐。  相似文献   

17.
美国名记者麦尔文·曼切个在他所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出了消息写作十条原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以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采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相似文献   

18.
把文章编写得短些,再短些,这是大家都同意的。可是要做起来,却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什么原因妨碍着我们煞住长风呢?除了对文章短小的政治意义认识不足、群众观点不强以外,在我们编辑的思想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框子”。例如,我们选择稿件时,爱用长文章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一篇短文章。不可否认,长文章往往说理深刻,写得周到些;但短文章也未必不能写得深刻,写得更好些。一篇小文章,思想比较新颖,文理清楚,能讲透一个问题,就是好文  相似文献   

19.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的个性是新闻性,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应以短新闻为主。短小精练,是各种新闻文体共同的写作规律。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电讯体裁”,认为“不要重复,只须用几行”。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稿件长了,读者就会把视线移开,去寻找那些简短而生动的文章看。因此,你动笔时就要想到读者,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短,并非易事,把新闻写得短而好,需要有真本  相似文献   

20.
易欣 《今传媒》2008,(6):21-22
今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就我国有关问题大肆炒作,特别是对"3·14"拉萨事件的歪曲报道严重违背了其一向标榜的"客观、公正、真实"原则,在报道新闻时先人为主,戴着有色眼镜,在国际新闻旧秩序下推行新闻话语霸权,散布政治偏见,混淆国际视听,其新闻观的虚伪性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