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嘉是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代表性诗人,其《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妻徐淑《答秦嘉诗》以真情叙本事,深婉细腻,彰显才情,在女性诗人群体中有其历史地位。秦嘉、徐淑开启了中国古代赠答诗的先河,是建安时期乃至后世赠答诗繁衍兴盛之滥觞,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嘉、徐淑是东汉顺帝、桓帝时的夫妻诗人。现存秦嘉的五言诗《赠妇诗》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也是现存最早的可考五言爱情赠答诗。秦嘉、徐淑的诗开创了文人五言诗使典用事的先河。他们的诗具有对生命的忧虑意识,开创了新的抒情方式,开拓了新的写作题材,具有"歌诗婉约,妙语新声"的特点。其文语言朴实,情真意厚,缠绵凄怆。秦嘉、徐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他们的诗歌创作,还是悲怆动人的爱情故事,对后世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木斋先生认为,建安时期盛行的清商乐,是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并不是汉代相和歌的延续;清商乐的流行,促进了五言诗体的成熟;建安时期兴盛起来的五言游宴诗和女性题材诗,都是二曹六子等人为新兴清商乐填写的歌词。通过考察建安时期的清商乐及其与五言诗创作的关系知道,建安时期的清商乐是汉代俗乐的直接沿用;当时盛行的清商乐的确对五言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绝不是体现在文体方面;建安时期乐府诗创作还是一种特权,并没有形成普遍创作乐府诗、如同后世文人依曲填词的情况。木斋先生的观点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4.
秦嘉的五言《赠妇诗》是标志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作品,木斋认为这是后人根据秦嘉与徐淑夫妇的书信而改写的,因而是伪作。然而仔细分析秦嘉夫妇的作品以及木斋的论证可知,木斋的论证并不能证明秦嘉的五言诗是伪作。木斋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曲解作品的含义,或做强词夺理的揣测,以迁就自己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于建安十六年以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涛歌,它对魏晋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诗中内容可以互相印证,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失意士子与留守家中思妇的悲哀愁情,体现了他们对生命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人五言诗体是在汉魏时期音乐与语言双重规定和双向建构中形成的。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以及民间乐府在汉代宫廷的广泛传播,是五言体生成的基础和源泉。相和三调等乐府演唱艺术的曲式结构对五言体篇制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言体乐府的文辞本在文人中的广泛传播以及文人对乐府文辞本的雅言翻写,确立了五言句式的典范地位,再经魏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提炼和抽象,五言体最终得以确立。文人五言诗体的形成虽涉及音乐与语言的双向建构、雅言与俗语的交流互动、文人文化圈与民间文化圈的互渗与交融等多种因素,但贯穿始终的是人们在文事活动中对五言体的选择和群体确认。文人五言诗的体式是音乐文化、汉语发展和文人群体规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古诗是东汉以后的许多文人在汉乐府民歌影响下仿作的五言诗。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许多五言诗的作者无从考查,从晋代以来这些诗就被人们称为古诗。到了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从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中选了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这组有别于其他五言古诗的专称而被以沿用,而其中每首的诗题,则为后人以各诗的首句命  相似文献   

8.
木斋汉魏五言诗研究结论惊人:汉代不具备五言诗成熟的条件,秦嘉五言诗为伪作,《陌上桑》为曹植或傅玄所作,曹植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失名因曹植与甄氏的不伦恋.研究结论和所持理论均多有启人深思者.考察汉代五言诗,当注意它应用的社会文化空间.正式身份或严肃场合,文人四吉诗尚少,俚俗之五言尤不可能,偶有作也改造之使符合言志之一贯传统,精通之并不因之增价反可能遭致轻视.五言诗尚存娱乐消费之特定社会应用空间,文人尤其是下层文人或多有介入,十九首中词汇或主人公形象的下层性质即是这一情形之遗留.与曹魏政治文化举动相仿之“鸿都门学”可能是造成汉末五言诗兴起的社会契机.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诗经》是四言诗,但其中已有五言诗的萌芽,出现了半章或全章五言形式的诗篇。《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形式的限制。创造了三、四言到七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春秋末期出现了成篇的五言歌谣.汉代将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到东汉时开始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相似文献   

10.
五言诗发始于先秦诗经时代,在民歌的土壤中滋生,经过两汉、魏晋、齐梁文人的研讨和实践,形成了五言古体和五言近体两大体式,二者争辉相映,各领风骚,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宝贵财富。五言近体诗是形式主义诗歌的代表体式,它有严格的形式要求,如句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这些形式要求是随着汉语音韵学的发生,经过文人不断的探索,在齐梁时期定型的,它包括了五言近体诗的体式、五言近体诗的韵式、五言近体诗的韵调等三个方面的律定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代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失意文人之作。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在发展中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因此,历代诗歌理论研究者都在艺术上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刘勰称它是“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钟嵘称赞它“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张戒《岁寒堂诗话》甚至说它“视  相似文献   

12.
五言诗生成于汉代,其后历经了四次重要的转关。初次转关是建安时代,五言诗完成了体制的定型,并超越四言诗成为文人创作的首要诗体,中古诗歌进入了五言诗的极盛时代。第二次转关是晋宋之际,五言诗在此际开始生发古近之变,诗歌逐渐脱离敦厚浑朴之气,崇尚俳偶与雕琢,五言诗由是走上了偏重形式美的由古趋近的律化道路。初唐后期发生了第三次转关,五言近体完成了最后定型,并成为唐以后五言诗创作的主要体制。杜甫从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对五言诗进行全面改造,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五言诗最后的重大转关。  相似文献   

13.
初唐重姓族,无门资的基层文官升迁极慢,下层文人极难升入士流。显庆《姓氏录》淡化门荫,突出军功的姓氏制度刺激着下层文人走向边塞,建功立业,同时也催生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从军诗的高潮。初唐文人从军诗的兴盛与边衅频起的现实和文人自身的慷慨情怀有关,但崇尚军功的姓族观念也是重要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4.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汉朝之前,诗的发展形式大体按照先秦诗骚体传统而流传,汉之后,赋、诗新体为汉代以及后世诗歌带来了新的发展之路。而汉魏五言诗的发展在曹植这里显得灼灼生辉,其诗歌创作在价值倾向、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情感抒发等方面,为后代五言诗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依据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文论对曹植的品评,进而展开曹植对于五言诗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曹植的创作之路、诗歌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内容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 ,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 ,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 ,使得郭璞诗中尚存的“坎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 ,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16.
赵壹《刺世疾邪诗》与《毛诗序》所言"变风变雅"相似,是东汉末年礼乐衰微背景下的变风变雅之调,因而言词激切、怨愤深广。赵壹虽未列名党锢,观其交游、性情、言行可知其人也深受当时党人以气节、清名为尚风气的影响。党人狷介婞直风尚在诗歌中表露无遗,大异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两汉之诗多入乐可歌,诗、乐联系紧密,诗常以歌名,《汉书·艺文志》所载诗歌等皆为入乐歌诗,东汉文人诗也常入乐可歌。赵壹诗作是明确可信的东汉文人五言诗中最早独立于乐歌的作品。赵壹《刺世疾邪诗》二首分别以诗和歌命名,秦客为诗与鲁生作歌同时出现,鲁生作歌类于班固所作歌诗《咏史》,而不涉乐歌的秦客为诗则表明当时文人五言诗开始独立于乐歌。赵壹诗作最早显示出文人五言诗创作由入乐到去乐的倾向,为之后五言诗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是五言诗的重要发展期。这个时期的诗学观念、诗歌题材、技巧和风格的每一分提高,都与五言诗的发展息息相关。将五言诗这种最初被看作俗体的新诗体,从民间引入文人诗坛,其终于成为诗坛正体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魏晋诗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是五言诗的重要发展期.这个时期的诗学观念、诗歌题材、技巧和风格的每一分提高,都与五言诗的发展息息相关.将五言诗这种最初被看作俗体的新诗体,从民间引入文人诗坛,其终于成为诗坛正体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魏晋诗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唐朝的韭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相似文献   

20.
东晋以来士人出家渐多,僧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于诗坛,形成了带有群体特点的诗歌创作风气。东晋僧诗几乎都为五言体,在东晋前中期四言体盛行、五言诗陷入低谷的背景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东晋诗僧群出自中下层家族,比较自然地继承了源自寒素阶层的汉魏五言诗传统,并进一步融合山水、佛理、仙道等内容,开启了晋宋五言诗新的风格,成为晋宋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士僧交往的深入,东晋诗僧群以其五言诗创作实绩,改变了士人以五言为俗体的观念,重新开启了五言诗创作风潮,具有建构五言诗史的意义。在以玄言诗为主流的东晋诗史之外,重新探讨被忽视和遮蔽的东晋诗僧群的五言诗写作实践与诗史功绩,有助于揭开晋宋诗歌史的真相及其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