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晓霞 《西北职教》2004,(6):47-47,39
共鸣这个词本来是物理学上的用语,是指一个发音物体发出的音响引起另一个发音物体发出频率相同的音响。文学理论借用这个词,用以表示在文学欣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通常我们所说的共鸣,是指被作品的艺术形象喷射出来的思想感情激起的欣赏者相通、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感情。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它特有的思想深度,伴和着强烈的感情激流,鼓动起欣赏者心理上的振动、情绪上的波涛,  相似文献   

2.
想象在文学中的作用切实存在,但目前对其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尚少有清晰论述。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欣赏者的想象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觉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并对这三个阶段的想象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其在想象的线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结合文学欣赏的过程阶段,即“感知阶段”、“想象阶段”、“理解阶段”和产生审美感受的阶段,着力探究想象在各阶段的或隐或显,或灵动活泼或低沉蕴蓄的作用方式,最后得出结论:是否能创造出引发读者诸多心理因素的和谐自由运动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知人论世"是我们阅读分析作品时应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则.两派政治势力斗争残酷时,有些作者为避祸全身,作品往往写得含蓄,这时要深刻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本质.另外,随着时代的久远,有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图比较模糊,因此分析这些作品要知人论世,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童伟 《现代语文》2007,(12):58-58
中国网民强劲的增长势头令世界瞩目,每天一拨拨的"菜鸟"怀着好奇与兴奋开始闯荡网络江湖,网络语言就是他们的入门必修课.随意的口语、新奇的词汇、变异的语法和混杂的符号时时处处给人带来审美惊奇.  相似文献   

5.
一 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过程,是娱乐和休息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欣赏     
张震 《岱宗学刊》1998,(2):10-13
  相似文献   

7.
文学欣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学欣赏的四个主要特征,说明了文学欣赏是一种伴随感情活动的形象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学欣赏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学欣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学艺术素质体现了人们的化层次,精神境界,更体制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她是人们向往美好,热爱生活,从而无止境地创造生活的力量源泉,本针对学欣赏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9.
陈森茂 《成才之路》2011,(13):28-28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通感会带给欣赏者具体画面、声响之外的意蕴产生的美感,使诗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意味悠长、丰富,形成美的感情、美的心态、美的体验、美的效果。通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加强审美感情与审美理解,有助于文学作品欣赏时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作品审美愉悦的体验,使心理和精神在艺术观照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学欣赏中的理与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学欣赏全过程分为由理入境、由境生情两部分。欣赏一开始就带有理性,理性决定欣赏的兴奋点和直觉点,理性引导读将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综合地进行各种意象相加。不同的读有不同直觉点和兴奋点,在欣赏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震动。理智对情感的控制及理智对情感的顺应是欣赏中理与情统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语文美育具有强化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功能。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洋溢审美情趣,通过设计导入语,挖掘美的内容,运用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板书等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能力的同时得到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2.
"感觉"一词在口语、心理学和艺术领域中各有不同的涵义,也存在着内在联系。在美术造型艺术中感觉是对视觉内容带有情感倾向并以特定形式为表达载体的一种判断结果,是表现形式的具体内容。在造型基础训练中,训练的核心应该是感觉,而不是技巧。  相似文献   

13.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简要考察,在辨析“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文学与意识彤态的关系。文学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更不能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文学是在多维层面同时展开的精神文化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和精神的超越性之间,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用“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4.
理查德·罗蒂以非传统道德的文学来喻指其反传统道德的伦理观,从而倡导建构一种以“文学文化”为基础的“伦理的审美生活”范型,此范型一方面在私人领域标举以自我叙述创造性与丰富性为特征的审美生活,另一方面又在公共领域诉求一种以“痛苦”和文学移情作用为纽带的协同伦理,从而力图避免私人审美生活之残酷倾向与局限.值得注意的是,罗蒂“伦理的审美生活”构想既以个体与社会的截然两分为逻辑前提,同时又以二者不可避免的接合为归宿与依据,这便使得其相关构想最终陷入自相悖反的艰困境地,其伦理的审美生活建构也因之异变为一种审美生活的伦理想象.  相似文献   

15.
章探讨了音乐剧《猫》的声乐美学特征,分析了剧中英歌词构成的音乐性和学性。通过时音乐主题与歌词内容的关系来说明歌词构成的形象性与描绘性和旋律的造型性与和声特征,此外,还通过时剧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及相关背景的了解来探讨其再现性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6.
美感教育以其情感美、形象美、幽默美、教学形式美的特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显现出其应有的作用.重视思想政治课的美感教育,可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效度,以达到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李长之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美学家、批评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建构,是以“感情的型”为核心理念的。这一旨在建立中国转型时期的现代美学批评范式,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话语和阐释空间。“感情的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理念,受到当代学人的关注,在今天也仍具有丰厚的诗学内涵和充分言说的必要,值得继续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发表文章,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由此在文学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约两年的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随着思想文化界现代性反思的全面展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也发展为对“文学现代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在审美活动中提高主体的审美感受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现实地生成、真实地显现出来。在审美活动中不断体验、观照各种形式的美,才是主体提高审美感受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发生以来,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深化、挑战与出路三个阶段,引发了文论界激烈的争论,推动了文论工作者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