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思新颖是《柏林之围》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一是善于选材,角度新巧。……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普法之间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具体刻画抗敌英雄的光辉业绩,而是在战争之外,出人意料地讲述了一个垂危的老军人病势变化以至猝然而亡的故事从而把巴黎被普鲁士军队从围困到攻陷的悲剧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包围并攻克柏林的虚幻胜利对照起来,既从侧面相当完整地勾勒出了普法  相似文献   

2.
一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柏林之围》与《最后一课》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被誉为爱国主义名篇。都德经历了1870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当时还被征召入伍。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并为着维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向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屡战屡败,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决战,法  相似文献   

3.
自学重点:通过选取典型场面,围绕对话恰当地插入、议论、抒情等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李四光热爱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自学步骤:(一)课文以“地质之光”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提示:以“地质之光”为题,歌颂了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光辉卓越的贡献和他闪闪发光的一生,也表  相似文献   

4.
目前,见之于报刊的关于《柏林之围》的主题的概括,大抵有如下几种: 一、“小说通过这个悲剧故事,刻划了儒夫上校两代人的鲜明性格,揭示和歌颂了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语文学习》1983、2、二、“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国人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及其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五年制高中第四册教学参考书》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柏林之围》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二年制)最后一篇小说。课本把它安排为阅读教材是有道理的。因为小说构思新颖,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尤其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多种表现手法,所以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进一步复习和掌握有关复杂记叙的知识,提高阅读和鉴赏短篇小说的能力。 2、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还善于通过场景描写,烘托气氛,为人物的塑造服务。因此在指导同学阅读时,应该着重要求其学习如何通过肖像描写、言语行动描写、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的方法。 3、由于作家描写的生动,儒夫上校的思想很容易感动人。这时尤其需要引导同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儒夫上校的爱国主义,其实质是什么,分清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爱国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认识儒夫上校(也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提高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能力。二、问题讨论 1、儒夫上校是个热诚的爱国者,但是作品里并没有写他什么爱国的壮举,那么作品是通过什么来反映他的爱国主义感情的? 提示:作品通过儒夫上校病情的变化,巧妙地揭示了洋溢在人物心灵深处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因为他的病情是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而转化的。儒夫上校的病情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突然发病阶段。当普法战争中第一个惨败的消息传来时,这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象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作者特地补写了一笔他的外貌:高大魁  相似文献   

6.
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以前已经学过。自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短文,学习说明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说明事物的能力.一、搞清布局,了解故宫全貌.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即使游览过的人也难一下说清它的总体布局和各个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利用平面图,标出“中轴线”,对照课文找出作者重点介绍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简要口述故宫布局,了解故宫全貌。二、运用比较,了解故宫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学重点]抓住石猴的性格特点,熟悉故事情节,口头讲述《美猴王》的故事.[自学步骤]一读:求细。阅读时,边读边进行勾、划、圈、点、批。眼睛如同扫雷器。字字入目,发现生字难词,划上记号,立即查字典弄懂。口如同品味佳肴,句句进口,碰上佳词美句,圈点批注,准备吸收。课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这部小说受宋元话本的影响较深,保留了更多的民间文学的特色,所以语言基本上是口语化的,但毕竟离现代较远,因此阅读中对于字词不可掉以轻心。除了课文  相似文献   

8.
你了解哥白尼吗?哥白尼是波兰杰出的科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恩格思曾盛赞哥白尼的《天体运行》一书,是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不朽著作”。这篇课文记叙了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的经过,阐明了地动学说的伟大意义,赞扬了哥白尼的  相似文献   

9.
一、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用五分钟时间默读全文,通过默读,要求认识到:作者着力介绍了“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晋祠,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美的感受。并在默读时,对课文的生动词句、重点难点用符号作出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再用十分钟时间,一边翻读课文,一边编写层次提纲。提纲编好后,在学生交流检查、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全文层次大致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0.
《幼林》是一篇感情炽烈、寓意深刻、语言铿锵的散文诗.根据“教是为了不教”的总目标,这个导读计划的指导思想是:1、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体会课文精髓;2、通过导读,使学生逐步摸到独立阅读散文诗的门径.具体步骤如下:一、阅读课文之前,先回忆一  相似文献   

11.
一、自学目的1、学习围绕中心插叙和联想的写法.2、了解《花城》的比喻含义,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艰苦创业之情和灼热的爱国之心.二、自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写景生情、插叙联想的写法。三、课文导读这是一篇描写南国花市——广州美景的散文.全文象花园一样充满了奇花异朵,处处显示花的风采,简直可以说是“花”一般的奇文.文章开笔就突出“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灸人口”。一语点题,总领全文.接着分写各  相似文献   

12.
《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的十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的重要作品.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楔子,通常在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课文选的是《窦娥冤》中的第三折。这一折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揭示了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由  相似文献   

13.
一、自学要求1、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的;2、了解本文构思的特点;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二、自学重点本文构思巧妙、新颖的特点。三、阅读提示《海市》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构思巧妙、新颖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为什么呢?读了课  相似文献   

14.
《灯》这篇散文写于1942年2月。南国的一个春寒的夜半,作者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室闷”,走出长廊,在“漆黑的一片”中,终于发现了“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火”。此情此景,引起了作者的种种联想和感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起伏的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又含蓄。  相似文献   

15.
[自学重点]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对比和两条线索交错的记叙方法;破除迷信,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课文导读]本文记叙了金斗坪村农民解放前“求雨”和解放初期“开渠”和“求雨”相较量的情况,控诉了旧社会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罪行,歌颂了党领导广大农民兴修水利,破除迷信所取得的胜利。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一个对比,第二部分的两条线索也是对比交错描写的,可采取对比法导读.  相似文献   

16.
一、自学要求:1、学习这则寓言,懂得办事要顺应客观规律的道理;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三个成语的意义.二、自学提示:庄子(约前三六九——前二八六),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人,曾作蒙漆园吏,大约与孟子同时,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庖(?)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  相似文献   

17.
《归园田居》和《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后的作品.前者写于辞去彭泽令第二年(公元四○五年),抒发归隐初期的欢愉之情,并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后者大约写于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抒发的是作者的人生哲理.自学这两首诗,第一要理清每首诗的结构.第二要明白每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体会各自的特色,也就是说学会初步欣赏这两首诗.一、理清结构。《归园田居》二十句可分为四层.开头四句为第一层,作者抒发自己的怀抱: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厌恶官场生活,希望归隐山林,但却误  相似文献   

18.
《失街亭》是明代罗贯中所著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断。街亭之战的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在蜀魏战争中却居于关键性的位置。街亭是蜀方军队进退的咽喉之地,是运粮要道,是防止魏军包抄、侧击的屏障。蜀魏双方,不管是谁,只要占领街亭,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自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文,认识革命创业的艰难,了解苏联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怎样迎战困难,克服困难为共产主义事业忘我劳动的精神.2、学习本文运用极富典型性的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自学提示】1、本文可分为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提示: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雨还是下个不停”.描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交待了困难重重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长篇小说《母亲》《母亲》是高尔基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它是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部广泛地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革命导师列宁给予它以崇高评价,明确指出这本书“赶写得很好,这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的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母亲》写于一九○六年。它是根据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