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苯的结构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对生产煤气后剩下的油状液体蒸馏分离时得到了另一种液体,当时法拉第称之为“氢的重碳化合物”。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同种液体,并命名为苯。之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等人又确定了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 H。66对于苯的结构,曾困扰科学家多年1865年,凯库勒提出了一个结构,即单双键交替的六元环状结构,即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由于“凯库勒式”能很好地解释苯的一些性质而被许多科学家所认同。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凯库勒式”并不能解释苯的所有的性质,并且最…  相似文献   

2.
“梦”的启示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实验中学特级教师丁继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1859年29岁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世界上首先确立了碳原子的四价理论和碳链学说,又在1865年凭借其具有的建筑师的丰富经验和空间想象力“一梦成功”,提出了苯分子为环状结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甲烷是烷烃的母体,苯则是芳香烃的母体.由甲烷及烷烃始,凯库勒提出碳的四价学说及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长链:由苯及芳香烃始,也是由凯库勒首先提出苯环的结构母体,进而得出苯环是芳香烃的共同结构单元.凯库勒是名副其实的有机化学建筑大师.苯的发现及苯分子结构学说的发展有很多故事,颇富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4.
1829年,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出生在德国的达姆斯塔特。也许是受到小城浓郁的文化气息的熏陶,在学校时,小凯库勒出众的文才就令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叹为观止。不过,凯库勒没有成为作家。他的父亲为他选择了一个更切合实际的方向,去学建筑。因为在他父亲眼里,建筑师既体面又  相似文献   

5.
一、中学科学美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材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全面的教育能使学生在意志、理智、情感、体魄等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优秀人材。德国科学家凯库勒(1829~1896年)建立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的经过就是突出的事例:1847年凯库勒考入德国吉森大学建筑系。由于听了一代宗师李比希的科学课,被李比希的  相似文献   

6.
墨丁 《初中生》2005,(16):31
苯在1825年就被发现了,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像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  相似文献   

7.
从凯库勒(kekule)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并发现苯和类苯化合物有特殊性质(芳性)以来,人们对芳性及其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到1931年休克尔(Hückel)用其简单的分子轨道法计算了单环多烯的玎电子能级,提出了4n+2规则;称为休克尔规  相似文献   

8.
你很可能在中学化学课堂上听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在梦中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如果你的化学老师忘了讲,那么你很可能在某一本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中读到它。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已知一个苯分子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碳的化合价是4价,氢则是1价,有机物的碳原子互相连接形成碳链.  相似文献   

9.
如果19世纪化学科学在理论上的最伟大发现是无亲周期律.那么,本世纪则要数化学键了.这可从它在相邻学科的涵盖面和影响化学的深广度上得到佐证,也可从五十年代以来3次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得到说明.-.经典的价键理论1.几个先驱理论的回顾现代化学键理论是建立在19世纪经典结构学说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以下几个里程碑值得一提.1812年瑞典的贝采里乌斯提出了电化二元学说.1852年美国的弗兰克兰提出了原子价的概念.1858年德国的凯库勒提出了碳的四价和碳原子间相互成键的学说.1861年俄国的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的概念,1874年荷兰…  相似文献   

10.
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象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相似文献   

11.
说梦     
经典之梦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苯。但在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结构应该非常对称,但是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组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呢?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1864年冬的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一群原子和分子开始在他的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的结构应该是环状的,就如你在课本中看到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到1869年,人类已经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科学家因…  相似文献   

12.
袁靖艳 《科幻画报》2023,(3):197-198
目前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应对环境变化的决心。[1]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双碳”战略如火如荼推进的背景下,立足本职,将“双碳”概念融入科学课堂,将“低碳”理念在学生中普及开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在科学课堂、科技活动中不断渗透“碳”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渐理解“双碳”的内在原理,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积极探寻绿色低碳的有效方法,真正践行绿色低碳路线,为“双碳”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也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从而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多努力、克服更多困难,本文通过对“双碳”愿景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意义的考察,以期加深对这一承诺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4.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高中地理教学在开展“双碳”目标教育方面具有优势。文章阐述了高中地理教学开展“双碳”目标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五个版本地理教材中关于“双碳”目标教育内容的特征,并对人教版教材进行了“双碳”目标教育的纵向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赋能“双碳”目标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了寻求苯的分子结构式,花了整整12年时间.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对发现烯(C60)有重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这些学者的成功离不开他们扎实的数学功底.数学是理科中“自然辩证法”.数学意识的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的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二十大报告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精神,发挥地理学科在落实“双碳”的目标教育上的重要担当和责任,我校开展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该研究设计了“地理+通用技术”的学科融合课程,以校园的劳动基地实验田和温室大棚为情境,结合两个学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和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中的地理,增强地理课堂内外的实践性,促进“双碳”的教学落地,努力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一、电子与有机化学十九世纪初,道尔顿(J.Dalton)基于科学依据,提出了原子学说。以此为起点,原子量、分子、原子价等近代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也逐步得以确立。化学家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认为:欲得到有机化合物,生命力的作用是必要的。直到维勒(F.W(?)hler)在1828年合成出尿素后,这种看法才渐渐失去市场。而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关于有机物质化学结构的研究日益发展。凯库勒(A.Kekulé)提出的苯分子构造式的概念,对十九世纪有机化学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到了十九世纪末和廿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关于电子、原子核、原子结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地理是渗透“双碳”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地理课程中渗透“双碳”教育是发挥地理课程综合育人价值,丰富“双碳”教育实践经验的有效探索。文章解读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双碳”教育内容的内涵,并以“何以为家”主题为例,以理解我国的“双碳”目标和参与“双碳”行动为教学内容,进行了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尝试和探索,最后提出了高中地理课程渗透“双碳”教育的建议:拓展渗透“双碳”教育的空间,使课程活动落到实处;丰富渗透“双碳”教育的“影响源”,使课程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提升渗透“双碳”教育的视野,使课程情境完整连续。  相似文献   

19.
将“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改变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的理念,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培养时代新人。在“双碳”目标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将“双碳”教育理念渗透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阐述了“双碳”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了“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双碳”教育现状,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哲 《教育现代化》2006,(9):117-117
伊恩&;#183;斯图加特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直觉。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设都是基于直觉,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更是一个直觉思维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