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灵芝 《历史学习》2006,(10):37-38
在中国古代,相、丞相或宰相,是秉承皇帝旨意,辅佐国政的官职。由于国政繁多,皇帝不能没有辅佐,皇权的效能是通过相权的运作来达于四方的。在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中,兵权与相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此长彼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朱子彦先生致力于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研究。继推出《中国皇帝制度》、《皇权的异化——垂帘听政》、《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等力作后,最近又出版了潜心研究的新著——《多维视角下的皇权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皇权》)。该书三十八万余言.除“绪言”外,共分六章,即“易代鼎革:九锡与禅让制度”、“皇权与朋党”、“强化皇权的工具:铁券与赐死制度”、“两重君主观与典型人物的忠奸辨”、  相似文献   

3.
一、秦朝开始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与前代相比,它强化了官员的行政职能,使宗法关系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愈益淡薄。中央执政集团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牵制丞相大权。太尉是负责全国军事的朝廷武官,但此职位常虚设。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府部门,处理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相似文献   

4.
郭晔 《华章》2010,(17)
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不同的时期,各民族关系也各异.这些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近代史学界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倾向,贬抑,否定辛亥革命,肯定改良和立宪运动,推崇皇权,回顾历史,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应当预以澄清。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东北的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自建立到灭亡,在政治层面一直是遵循着中国古代的儒家礼仪制度和规范的。即始终维持着作为一个地方王国(一度是侯国)所应该遵循的礼仪规定,从而体现了高句丽政权的地方性.体现了其对中原皇权体制的认同和遵守。  相似文献   

7.
课标界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文化或礼仪作为民族政治基础,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这种传统遗产,对探索目前中国民族关系问题和边疆安全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罪刑规范法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古代法是否存在罪刑法定原则问题,在学界是百年聚讼,迄难定论。综罗各家,大致可归为三种观点:肯定说、否定说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说。但是三种观点对中国古代法中罪刑关系的法定化都是认可的。的确,中国古代罪刑关系在立法上是表现为法定化的,即罪刑规范法定化,但在司法上罪刑之法定与非法定长期并存,形成了一个法吏实行严格的罪刑"法定"、大臣实行罪刑"非法定"、人主实行罪刑擅断三者互补互济的司法体制。即法吏、中下级官员守文据法,据此罪刑是"法定"的;大臣、高级官员据经传原情定罪,"议事以制",据此罪刑是"非法定"的;君主可以"权道制物",任意裁断,据此罪刑是擅断的。中华法系之罪刑法定与非法定和合一体的特点突出,其罪刑规范的法定化与源于西方的罪刑法定原则形似神异。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认为,科举选官制度的创立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乃至社会风气等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开创了近代文官制之先河.然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的缺陷,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14.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时代的两周军事铭文揭示了原始"人本"观念的萌芽、发展历程。从其铭文用词可以看出从殷商到两周时期,战争观念有继承,也有较大的改变:祭祀在战争中显得更加简便,意在安慰参与者的心灵世界。具体的心理描写更关注战争主体的存在及其表现,也更重视军队组织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军队管理的细节、战争有效性和战争维护,这说明权利安全和生命安全意识得到加强。这些方面都表明两周时期随着战争强度的升级,原始"人本"观念、"慎兵"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凸现。  相似文献   

15.
田建荣 《考试研究》2009,(1):103-120
蒙养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举制长期并存。科举考试使蒙学教育目的与其接轨,使蒙养教材渗透强烈的功名利禄思想。特别是一些科场的失意者,做蒙师便成了他们临时的选择和人生过渡,这不利于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古代蒙学的确有了长足发展,在识字、写字、读书和作文训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科举考试推动、促进并保护了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的"婆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的“婆权”是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因缘群体共有制及父家长制的产物,它是父亲长专制集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便是以父系血缘群体利益为重。兼备德,能,勤,绩是传统妇女获得婆之权力与权利的内在条件;娘家经济与政治实力则是其成婆的外在条件与保障。婆权是由相夫权,教子权与御媳权共同构成的,前一个权利都是后一个权利的基础和保障,其权力与权利的大小程度,行使范围,也随着基础的雄厚与保障的有效而只不过递增趋势。但说到底,地大大不过在去,婆权毕竟是父权的产物,它只能与父权如影随形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运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点丰富篮球竞赛谋略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为提高教练员的指挥艺术,拓宽教练员的谋略思路,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经筵是为帝王研经读史而专设的御前讲席.御前讲席非常特别,"君""师"同席,治统"与"道统"直接冲突,因此经筵中为帝王讲课的经筵官是坐讲还是立讲,备受争议.尤其是在两宋时期,争论异常激烈.坐讲论者主张"尊师重道".立讲论者强调"君尊臣卑".历代帝王对此多采用折中态度,既得到了崇儒重道的名声,又得到了尊君卑臣的实惠.  相似文献   

19.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