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话可说”是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1.观察生活。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和引导学生在观察积累上狠下功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材料缺乏的根本途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不应停留在对一般事物的即兴观察上,而要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随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某一事物。比如在讲授《三味书屋》时,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写一个熟悉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数学概念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是关于事物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的。所谓概念教学的直观导人法,就是教师直接从现实模型中导人新概念的一种方法。这里,用于直观导人概念的现实模型最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也可以是他们熟悉的实际问题、常见...  相似文献   

3.
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缘由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了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问题情境作为学习过程的核心,直接关系教学的成效。目前大多学者、教师都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即“怎么教”这一层面展开讨论,如把“问题情境”故事化、把“问题情境”活动化、把“问题情境”生活化,等等。科学理论告诉我们,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知道这个事物的由来、事物发展的基础、事物发展的趋势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就是要了解“为什么教”“教什么”的理论性准备。  相似文献   

4.
所谓随机问题,是指包含有随机物理现象的问题,其显著的特点是事物或现象的产生条件的不确定,即问题初始条件的不确定,但事物或现象的内涵和外延都是确定的.在高中阶段,事物或现象的产生条件的不确定(问题初始条件的不确定)主要有:  相似文献   

5.
高中数学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数学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力图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编排过程中强调“问题性”,力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与现象出发,通过观察与分析,引出数学概念与结论,然后用其解释更多的事物与现象,从中体会概念与结论的数学本质,同时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又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图是用点和边来描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抽象.图论中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搭建合适的模型,深刻挖掘问题的本质,分析和利用图论模型各种性质,从而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模型"是图论基本思想的精华,是解决图论问题的关键.在搭建图论模型时,是通过图中的点和边来体现原问题的特点.特殊的数学模型搭建的模型务必要真实的、贴切的和透彻地反映出原问题的本质,同时也要做到力求简练、清晰.  相似文献   

7.
"综合能力测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能力主要不是对事物的结果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而是注重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解答这类问题,构建物理模型是关键,而且是难点.由于情境新颖,原来储存在头脑中的模型无法直接应用,完全要凭借自己的思维品质来构建模型,对考生的能  相似文献   

8.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是不相同的。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在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关联域,形成两个相互关联认知模型,即“始发模型”和“目的模型”。隐喻中的始发模型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目的模型更为熟悉。在两种模型发生关联和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此,隐喻是在不同的认知模型之间进行的映射,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型中进行的映射。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目的模型蕴含在始发模型之中。  相似文献   

9.
正类比法是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通过对类似事物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似和区别之处,并且由一种已知事物的规律得出类似事物的规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应用类比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新情景下的物理问题与已熟悉的模型进行类比,得出新的模型、概念、规律、方法等。通过类比,学生能够寻找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似和区别,从而发现新的物理问题,获取新的物理知识。类比法是科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物理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化处理,能反映原事物的本质。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它贯穿于物理学发展史和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掌握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艳娟 《成才之路》2009,(14):33-34
一、指导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为科学问题总是发生在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并且用已知向未知提出问题,问题解决便意味着某知识的创新。所以,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应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入手,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结构。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的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模型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之一。发展模型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一、类比转换法综合试题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而实际事物的状态和过程往往较复杂,解题时首先运用类比转换法,将实际事物转化为某一理想模型,将题给信息通过联想、类比、模仿、改造,转换成自己理解和记忆的信息,并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发生联系,从而使陌生的信息熟悉化,抽象的信息具体化。  相似文献   

14.
无法构建有机推断的模型认知是有机推断问题解决中的难点.模型认知是对事物的理性认知,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有机推断问题解决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有机问题解决中,存在题型分析模型、合成模型、推断模型等,通过实例说明这些模型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等效转化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从两个事物之间的等同效果出发,将复杂、陌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变通,转化为标准的物理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问题得以快速解决。  相似文献   

16.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模型能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基于此,论述了化学模型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化学模型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承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为了能更好地分析要研究对象,人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忽略次要因素,只考虑事物本身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对客观事物的存在条件、属性、状态等进行抽象,便形成了事物的理想化模型。理想化模型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可以使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大大简化。但是,理想化模型毕竟  相似文献   

18.
对现实中提出的某个问题,用数学的观念、思想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经过深入分析之后,做出一个与实际问题相吻合的数学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数学求解之后,给数学问题作出现实解释。这种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仅从几种常用的方法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一、利用特殊模型的解题思想 在中学函数部分教材中可以找到一些抽象型函数的特殊模型,充分利用这些模型解题,既可使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培养了解题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上升为认识认识再认识,最终提示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认识规律.  相似文献   

20.
所谓“补偿”,就是利用已有的表象模式,对新形象进行补形,将局部形象纳入整体形象中的思维方式,它能使人们从事物的整体去把握事物的局部特性,从而对问题的求解提供有益的启示,它在物理问题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凡是对某一个局部问题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对其中物体的形状、运动过程或运行方式进行补偿,将其对应于一个完整的物理模型,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地发现其规律,从而大大简化了问题分析的过程。笔者就中学物理中常见的几种“补偿”法的应用例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