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州市鹿城区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鹿城区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我区,为解决好外来民工子弟的就学问题。从2000年开始,我区通过设立公办、民办、国有民办和在公办学校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积极创办民工子弟学校,满足了民工子弟入学和接受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外来民工子弟的人格发展作为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研究课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219名初一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其中外来民工子弟106名,本地学生113名.结果表明,外来民工子弟自我意识量表的各分量表与总分得分均低于本地儿童,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温成员的母亲文化、职业,父亲文化、职业,这几个因素对外来民工子弟的自我意识发展有较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外来民工子弟学生与本地学生自我价值感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两类被试在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总体和一般自我价值感上无显著性差异;六年级的当地普通学生在个人取向家庭自我价值、社会取向人际和生理自我价值感上都显著高于外来民工子弟学生,而在社会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上则显著低于后者;外来民工子弟男生在个人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上显著高于当地普通男生;但女生在这个方面显著低于当地普通女生。  相似文献   

4.
面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苏州在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方面存在外来人口子女人数快速增长与本地教育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不稳定与正常的教育秩序之间的矛盾、义务教育公共产品的属性与地方政府承担财政责任之间的矛盾、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与苏州教育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从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层面分别提出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6年9月,我们从镇中心小学调往民主分校——一所公办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支教一年。面对淳朴、厚道的外来民工子弟,我们真正感到了“教书育人”四个字的重量。关心每个外来民工子弟的生活、学习,让他们在第二故乡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依托红领巾广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塑造身体健康、性格开朗、行为文明、学习自信的新时代民工子弟。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我们从镇中心小学调往民主分校——一所公办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支教一年。面对淳朴、厚道的外来民工子弟,我们真正感到了“教书育人”四个字的重量。关心每个外来民工子弟的生活、学习,让他们在第二故乡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依托红领巾广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塑造身体健康、性格开朗、行为文明、学习自信的新时代民工子弟。  相似文献   

7.
四川民工子弟学校现实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江 《教育》2006,(1):26-27
四川许多城市出现的民工子弟学校在发展上正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城市公办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无法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入学需求;另一方面,虽然民工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的就学压力,但由于民工子弟学校校舍、师资等办学条件相对简陋,无法获得主管部门的承认,在事实上往往属于“非法办学”(在一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张家港市金港镇拥有不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工厂,外来民工比较多,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而今年初一外地学生就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就我们初一(10)班来说,班级总人数43人,全部都是民工子弟。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民工子弟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一、外地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1.基础差、反复的失败致使学生丧失信心而厌学  相似文献   

9.
我所支教的学校有近一半的小学生来自浙江省外,我所任教的四(2)班现共有36名学生,本地学生11名,外来民工子弟25名,来自云南、湖南、贵州等12个省市,其中18名是本学期从外省新转来的。本学期开学前因父母离开兰溪到其他地方打工转走6名外来民工子弟。面对这样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我该如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去教育他们,培养他们。为此,我采取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本班25名外来民工子弟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外来民工子弟小学数学学习现状不容乐观,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糜雪琦  张捷 《考试周刊》2015,(6):102-10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苏州地区。由于公办小学学位的饱和,民工子弟小学的产生是大势所趋。然而,事实上,民工子弟小学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英语学科。我们通过走访和调查,从学生、父母、教师、学校四个方面分析民工子弟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很多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异乡工作、生活,同时也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子弟学校.然而,民工子弟学校在英语教学上存在很多困难.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三年来在民工子弟小学的英语教学经验,从民工子弟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四个方面分析了民工子弟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办法和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校外来民工子弟学生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行为习惯、人生理想四个方面的现状.论述了在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中开展教育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域间的人口流动正在持续加剧,我国中小型城市周边的大部分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人数已接近或超过本地适龄儿童。由于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地域文化、风俗乡情等方面的差异,外来民工子女在吃、喝、拉、撒以及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与本地学生相比暴露出更多的不良倾向,使得同一个校园内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学校  相似文献   

14.
岳扣英 《考试周刊》2011,(14):228-229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人数日益增多,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可从以下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了解情况,摸清底细,做好外来民工子女的建档工作;精心准备,营造氛围,做好外来民工子女的进班工作;关心学习,指导学法,帮助他们树立向上的信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给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注重疏导,家校配合,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胡定荣  洪煜 《教育学报》2008,4(2):79-86
通过对北京市某公立初中一位民工子弟学习困难生的课堂观察和访谈,试图了解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后的课堂表现、学习变化和学习前景。结果发现:(1)民工子弟学困生在课堂中基本不参与学习;(2)民工子弟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未得到提升;(3)教师、家长和学困生本人对其前景持悲观态度。建议:(1)政府和学校要把接受民工子弟作为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长久之计;(2)政府应促进学校开展提高民工子弟学习成绩的研究;(3)政府、学校要立足民工子弟融入城市来调整教育目标和课程;(4)学校应在提高民工子弟学习成绩中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为了让外来工子弟留得住,学得好,学校创新教育机制.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在新的学校里愉快地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7.
朱兴妹 《中学教育》2003,(11):22-23,12
背景 当我讲到《义务教育法》内容时 ,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外来民工急剧增长 ,适龄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现有外来流动民工 1.2亿 ,其中处于学龄阶段的民工子女有 2 4 0— 36 0万人之多 ,由于诸多因素 ,他们中间除了一小部分人有幸进入了学堂外 ,绝大部分的都处于失学 ,或辍学状态……”我的这番话给学生的震动很大 ,他们认为外来民工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也应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所以他们对于那些处于失学和辍学的民工子女深感同情 ,而且还萌发了对…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跨区域的人员流动日益增多。在全国8000多万流动人口中,学龄儿童少年约有200~300万。如何使这些儿童少年在流入地得到同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是上海而且是全国大中城市的问题。华东师大法政系三位硕士生看到了在教育发展中易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民工子弟教育的问题,于是对上海市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作了调查。从徐汇、长宁和闵行三区13所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状况入手,提出办好这类学校的建议。这对全社会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从政策与条件方面给予民工子弟学校更多的关注与扶持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胡金平 《生活教育》2011,(7X):94-96
<正>江苏省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南京、苏南一带城市既是外来打工者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外来流动人口子弟就学人数较多的地区。现在,虽然部分地区提出了将外来打工者子女教育问题纳入公办学校体系的设想,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要真正落实这一设想还存在不少困难。因此,专为外来打工者子女开设的"民办学校"将在一段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因而,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管  相似文献   

20.
同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在教学环境、工资待遇等许多方面无法相提并论。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特点主要有: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教育、教学难度大;工作中成就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工作待遇低、流动性大;敬业、有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