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机械创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项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为例,系统探索了机械创新思维模式,创新设计模式,总结了实践经验,本作品的不足,为后续相关大赛提供了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2.
5月28日至30日,“博亚杯”2010年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分区预赛在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举行。来自全省45所高校的266件作品参加了本次大赛。我院参赛的三件作品全部获奖,分别是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学院还获得优秀组织奖。  相似文献   

3.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很重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简扼介绍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有关情况;详细论述了这一大赛的重要性,并以五个"很重要"予以表述;评述了大赛作品的特色;分析了大赛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当前国内外机械创新大赛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理论教学、课堂竞赛、参加省或全国创新大赛三阶段。该模式能够使参与该课程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机械创新大赛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印证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掌握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应借助机械创新大赛平台来激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和制作。介绍了我校结合各种机械创新大赛,进行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的"机械原理"教学改革。历届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结果表明,实施该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机械原理知识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创新来源于教育,文章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可以促进学生的全脑开发,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协调能力,培养养学生灵活、自信、开放、探索和坚持不懈的个性四个方面入手,分析论证了机械创新大赛对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作用,因此,每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非常必要,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由蚌埠市教育局、蚌埠市科协主办,蚌埠一中承办的"蚌埠市第二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隆重举行。本届大赛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来自全市8只代表队的220名选手、500名观摩师生、8位专家评委,参加了此次盛会。本届大赛该市共有150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20幅少儿科幻画作品参加终评、展示活动。比  相似文献   

9.
陈江进 《考试周刊》2012,(49):163-164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大意义,大赛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机械创新大赛的参赛过程和大赛中高职学生暴露出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提出针对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对机械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大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综合表述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做好组织指导好学生赛前的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课外学习与创新思维培养很关键。作者通过参与几届的学生大赛的指导工作,提出一些认识和心得,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力在成才中的作用表现为:创造力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创造力决定人才的质量。创造力人皆有之,培养人才创造力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创造力的普遍性与层次性;培养过程注重人才素质智力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激发创造热情,完善创造性人格;不断付诸行动,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根本所在。竞争的核心与焦点,说到底是民族的创新能力问题,也是人才的创新素养问题。从众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即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不同寻常的创新思维,相互合作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areer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trajectories of creative work. As part of the Creative Trident approach to creative workforce measurements, the embedded mode draws attention to creative work as it is undertaken outsid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further considers and conceptualises the complex careers pathways of creative workers. Firstly, creative workers in non-creative occupations in other industries are discussed to highlight the challenges and barriers to securing creative employment and the balance creative workers establish with other forms of employment. Secondly, students from creative courses going into non-creative occupations in other industries is discussed to highlight challenges students face in ma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higher education to creative employment in terms of workforce expectations and the competition amongst graduates.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valuates assumptions about transitions from education into creative work employment and associated career trajectories.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知识创新。创新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高等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首先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包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以人为本”、“张显个性”、“理融合”、“人才竞争国际化”、“以德为本”等。  相似文献   

15.
近年中国在国际上科技竞争力的下降,反映出我国缺乏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薄弱的严峻现实,要改变现状,提高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必须构筑和提供有利创新的软硬环境。  相似文献   

16.
志存高远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1世纪国力的竞争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应当看到 ,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如学科前沿比较落后 ,培养的人才视野比较狭窄 ;研究生创新精神比较弱 ,创新意识不强 ;培养方式、内容、方法落后等。因此 ,必须树立争创世界一流的意识 ,建设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 ,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竞争 ,学校教育应按照时代的要求 ,逐步向创造性教育转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指导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中庸 《高教论坛》2007,(4):31-32,67
本文以本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制作与竞赛为例,介绍了教师与工人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电子设计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与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电子竞赛活动丰富了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与途径,通过活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以及科技创业素质,丰富了高素质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与途径,使学生的综合创新与创业素质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高校学生是国家与民族兴旺发达的骨干人才,他们的创造性素质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历史使命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从创新人格是创造性思维之本,高校教学过程的演变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探索,创新人格的培养与创造性教学过程的三方面探讨高校培养创造性素质的这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