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桑树为神州大地上分布最广的乡土树种,被誉为经济树木之翘楚。我国人民自古栽桑与作物并重,采桑叶养蚕,以蚕丝纺织。当然,植桑养蚕,是为了最终获取质与量俱佳的细长洁白的银丝。然而,鲜嫩的桑叶通过蚕体内的奇妙化合,所产出的蚕丝仅占单位面积桑园年生物合成总物质干重的3%,其余部分则以桑葚、桑条、残桑、蚕砂、蚕蛹等形式进行能量流动或浓缩,其  相似文献   

5.
6.
7.
玉米是农业种植和生产中的主要基础资源之一,是当前各个食品加工和饲养业中的主要基础材料。伴随着当前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物质需求不断的提高。玉米淀粉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不断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之中,成为人们探究的重点。当前为解决玉米淀粉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合理的提高淀粉制作行业的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为淀粉制作的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玉米淀粉制作的各个流程,从玉米淀粉的制作过程出发,提出合理的制作方式,以其提高玉米副产品淀粉制取效益。  相似文献   

8.
9.
韩岗 《内江科技》1999,20(3):44-44
一、玉米秸秆提取淀粉 1、切瓤 选择新收割的玉米秸秆(陈秸秆含水低不易剥皮),剥去硬皮后,将秆内的白瓤切成细片。 2、浸泡 用清水浸泡切好的白瓤。 3、蒸煮 将泡涨的白瓤用蒸锅蒸熟,然后加适量的水搅成糊状,再煮片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资源型城市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几种典型模型,分析了工业共生网络中副产品循环利用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竞争地位失衡、关键技术不充分等问题,并在共生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共性技术创新战略、打造共同发展的组织文化、建立核心企业主导的机制、探索互动整合的发展模式和构建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等促进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针对语言的先天性说法提出语言是人类成长副产品的假设,并从语言的产生、语言的进化发展进行了直接的论证;通过回顾当代主要的语言观,对本文的假设进一步多角度的进行了间接验证。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面向社会、茶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茶叶科技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3.
14.
赵和涛 《资源科学》1991,13(3):38-40
多年来,我国的茶业生产基本沿袭着采摘芽叶加工成各种茶叶,从而获得收入的传统的单一生产经营方式。而对茶灰、茶末、茶梗、茶朴、筋毛、茶籽(茶果)以及被修剪的枝梢等副产品,大都未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使几百万吨茶叶副产品白白抛弃。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成为某些茶叶生产单位难以处理的“包袱”。然而,国外如日本、苏联、印度等产茶国,  相似文献   

15.
文辑 《内江科技》2002,(1):17-17
一是看: 1.茶叶的外观。新茶新鲜、干硬疏松;陈茶紧缩色暗、柔软,似受潮状。 2.茶叶的叶片。泡开的新茶茶叶边缘为锯齿状,齿上有腺毛,叶组织有星状的酸钙晶体,茶叶背面有绒毛,老嫩均匀,整碎的程度相当。但一二年的陈茶则紧缩暗软,茶  相似文献   

16.
17.
有机茶叶是指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茶叶,这种茶叶的重金属、农药残留以及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允许限量内。其栽培管理工艺主要是指通过改良土壤种植绿肥、施入有机肥,采取农业、生物、化学及物理防治等措施进行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再通过合理地对茶树进行修剪和采养得到的有机茶叶。本文结合贵州省金沙县有机茶叶栽培环境条件的分析,然后就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E、维生素C及谷胱甘肽等物质,它们能 I 清除氧自由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细胞 } 内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保持着相对平衡 l状态.不会对细胞造成损害。但一旦氧自 l 由基的生成过多,或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1减弱,或二者兼有,便会引起细胞损伤, j 称之为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与 J ’lq’,‘一/V;'’1 0£I上tI队 、 ,’——'J ; 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关系。 氧自由基与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多的 证据表明,氧自由基在人类许多疾病的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寿命 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衰老、的延长,许多与营养和衰…  相似文献   

19.
20.
彭文 《百科知识》2005,(5S):36-36
巧克力热量高,含脂肪多,多吃容易发胖。但意大利一项小规模研究发现,黑巧克力有助于降血压和促进食物中糖的代谢。科学家发现,黑巧克力中富含一种名为类黄嗣的抗氧化剂,类黄嗣可中和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一种会损害细胞的副产品。多项研究也表明类黄酮有益于心脏和血液循环,减轻血液凝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