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2.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更需要用现代的营销理论来指导生产与经营。本文通过剖析营销观念中的“顾客至上”的观点,探讨了“顾客至上”这一营销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用活“顾客至上”这一营销理念,更好地为企业和顾客服务。  相似文献   

3.
面对“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矛盾性,以杨炼、江河为代表的北京诗人群。率先企图借助“文化”的反思以求得这一矛盾的拆解。他们的“现代史诗”并没有超越历史,“历史”只不过是他们“宏大叙事”所赖以凭借的载体和价值依附的神性本体。以石光华、黎正光等为主要成员的“整体主义”,对于“史诗”派的发展和超越表现在较为自觉地越出了历史表象遍存的拘囿,而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和现代“全息宇宙生物律”中获得了启示。以廖亦武、欧阳江河为主要成员的“新传统主义”,通过对传统的批判,确实已将诗歌从对文化题材的迷恋转移到对当下生存经验的关注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意境”、“布局结构”及“具体描绘”这三个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诗作,探讨了王维山水诗创作中的艺术辩证法,认为王维运用了辩证的笔法,灵活,巧妙地处理了写作中情与景、形与神等之间的关系,为其诗增加了出神入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凭心灵选择     
章由陈寅恪老先生怀着一腔“对民生的终极关怀”,虽“屡遭迫害”,但“心甘情愿地”选择人生的“艰辛道路”论及自己“纵有痛苦”,却放弃享受,“无怨无悔”地“选择人学科为我终生的事业”,切合题意。再品读作对人学科社会价值的论述,更能看出作可贵的政治分析力和社会责任感。章结构上层层深入,开篇以鲁迅、张爱玲为例提出“凭心灵选择”这一论题,论点鲜明,接着详述陈寅恪例,具体阐述“靠心灵的力量”作出人生选择这一观点,分析中肯透彻;第四段再进一层,由历史到当代,由他人及自己,  相似文献   

6.
主题上的崇高关。在浩瀚如烟的文学海洋里,“爱情”与“爱国”永远是扣人心弦的两大主题。它们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而作为以表达“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为主题的《岳阳楼记》更是将“爱国”这一主题推上了至高境界。纵观历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报国无门后的迷惘与坚毅的碰撞,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期盼的交融,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不过是官场失意后的娱情与排遣。惟范仲淹之一“先”一“后”的心声,高屋建瓴,想人之未能想,说人之…  相似文献   

7.
个人镜像里的局促处境——“个人化写作”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坛出现的“个人化写作”现象,逃离或摒弃“宏大叙事”、“终极关怀”的传统立场,以个体感性体验为写作资源和价值准绳。这一现象是中国转型期嬗变的社会心态在学上的反映。“个人化写作”因其极端执着于个体感性而失却超越性的精神空问,但其本提供了对现代人普遍处境的深刻观照。  相似文献   

8.
结合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开设的“物理实验”课程提出了“教师思政”“课堂思政”“环境思政”“课外思政”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其中,“教师思政”是前提,“课堂思政”是主体,“环境思政”“课外思政”是补充,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白鹤,俗称“仙鹤”,观赏和科研价值极高,为世界珍稀候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多年前,一位洞庭湖渔民儿偷猎者枪下救活了一只受伤的雄性白鹤。由此,这只名叫“飞飞”的白鹤与它的恩人结下了一段奇缘。  相似文献   

10.
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西方迅速崛起的“价值教育”思潮以其巨大的声势影响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本文站在教育哲学层面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角度,对价值、教育价值和价值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对西方“价值教育”思潮的评述,提出在中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思潮,以推进当前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和民族素质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肯定了"科技劳动创造巨大价值"这一观点,这为贯彻"科教兴国"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全面理解按劳分配,需要认识马克思设想的条件和分析角度与目的。各要素共同参与收入分配,是提高分配制度激励和约束功能的内在要求。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层面而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概念。按劳分配通过劳动力价值加成和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得以实现,它体现于微观与宏观、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统一运动中。  相似文献   

13.
大学劳动教育具有引导学生内修德性、外砺品行、专业成长、自由创造这一由内而外、螺旋累进的价值指向。较之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学劳动教育具有独特性,其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思想,以融合学科专业教育为内容主轴,以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为价值追求,以形塑合法劳动意识为基本尺度。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系统开展“关于劳动的教育”,建构劳动知识学习的课程框架;多元实施“通过劳动的教育”,统整劳动实践锻炼的资源平台;有机融通“为了劳动的教育”,拓宽劳动思想教育的实施渠道;守正创新“反思劳动的教育”,指导劳动科学理论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4.
劳动与劳动力价值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劳动、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等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仅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组成 ,还应包括家庭对其抚养教育的活劳动 ,特别是还包括劳动力自己的活劳动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三个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中所需要涉及的三个课题及其解决思路。第一,“从属范式”和剩余现象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根本思想方法论基础和现实根源。这一课题研究有助于对劳动价值论来龙去脉与外部特征的整体理解。第二,劳动价值论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包括三大命题: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为核心的三段论式内在逻辑结构命题、价值实体一元论与价值量多元论两个统一的深层次命题,以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所谓转化问题的连续性。这些方面并不是引起价值论战的主要动力,但的确是解决第三个课题的前提。第三,劳动价值论如何面对三重考验:论证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对劳动价值偏离之连续性、解释非劳动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生产中所作贡献的性质以及说明非劳动生产要素收入的合理性。劳动价值论在三重考验中的表现也就是它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以前是、现在正是、以后必将仍然是价值论战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以新的内涵,对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探究是创新发展新时代中职劳动教育的基础。基于劳动教育内涵,主要采用问卷、访谈调查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现状及效果,描绘现阶段中职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改善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中职生具备良好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但劳动价值观有待提升;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不符合学生发展期望;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外部支持不足限制了其发展。研究提出营造新时代劳动教育文化、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劳动教育资源投入和专业指导等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体现的是一种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价格的基础,是一个历史范畴。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人类劳动,并且是生产物质产品劳动。  相似文献   

18.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新时期生产劳动的丰富内涵,以利于走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解误区,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作指导,破除妨碍认识深化的种种教条和框框,结合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有利于消除人们对服务性劳动的偏见,高度重视科技、管理等知识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巨大作用,更新劳动价值观念,促进收入分配关系的合理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9.
当代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结合国情,与时俱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时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是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实践发展的结果,在这样的三大背景下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对其作出现时代意义的阐释,笔者从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真义出发,说明了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并进一步阐明了知识产品价值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在区分价值和价值创造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范围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