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2.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课标内容进行解析,结合图文材料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及相应的人地关系;结合图文材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出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不同.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该教学设计为本节的第1课时.本章编排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后、区域地理之前,既是对之前知识的总结升华,又对后续知识起到引导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实录 “变量与函数”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我市举行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建龙 《地理教育》2014,(12):15-16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需要达成以下课标要求(见表1).  相似文献   

5.
“圆的认识”这节课,华应龙、张齐华和朱乐平等著名特级教师都上过,教学刊物上关于这节课的文章更是不可胜数。在一次市级研讨活动中,笔者确定要上这节课,面对各种“设计”,彷徨迷离。我们的数学教育怎样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这节课该如何定位?是模仿,还是另辟蹊径?2011年版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变“双基”为“四基”,变“两能”为“四能”。这节课能否从“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人手来设计呢?  相似文献   

6.
马丽娟  郑建 《地理教育》2024,(S1):86-88
<正>一、课标解读评判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是有课标原文及课标解读,厘清认知内容、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水循环”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认知内容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行为动词为“运用”“说明”,在方式上要求学生运用,在程度上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说明。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课标为导向,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7.
刘宇 《地理教育》2014,(1):24-2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修订版课标中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由于亚洲是七大洲中最大的一个洲,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的大洲,按照“选择我们所在的区域”区域选择原则,教材选择亚洲作为大洲学习的案例。与旧教材相比,本节改动较大,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从亚洲的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节内容。  相似文献   

8.
高中地理课标提倡采用原理与事实之间新的联系方式,以典型个案或实例说理,可读性很强,成为课标的突出特点。近来,我在教地理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案例,为了教好这些案例,我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一些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在教“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这一节中以  相似文献   

9.
在鲁教版教材“区域的特性:整体性、差异性与开放性”一课中,融入云南省本土案例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从时间向度、空间尺度、地理学思想三个层面挖掘其中丰富的生态价值与育人价值,从区域认知视角探讨教学思路,并基于拼图合作学习法构建本节课教学模式,力求在实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地方感知和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一、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学生将学习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方程的近似解,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有机联系.课标在必修模块1“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中,对“函数与方程”提出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11.
薛文 《地理教育》2014,(5):27-28
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各节的课标大多是“以……为例,分析……”,所以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会用到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如何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尝试采用一种评价工具——评价量规,并将其应用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课标要求与解读1.课标要求本节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2.课标解读本条课标旨在要求学生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或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探究,总结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探索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够采取的措施。“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体现了课标对于使用案例教学的要求;“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点击课标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区域差异。设计思想必修3是在必修I讲述自然地理和必修2讲述人文地理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册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往往是前面两册书中所学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的应用,如本节课“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就是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实践中的应用。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0月13日~15日,在江苏省江宁高级中学举行了“江苏省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研讨会”.14日下午,徐州第37中学的张昌盛老师开设的公开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苏教版高中课标教材数学《选修2—1》第2.4.1节)”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这节课与常态课很接近,属于“可学、可及、可用”的类型,同时,本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很“生动”,但绝不仅仅是平常意义上的“生动”。还包括了另一种诠释,即生“动”.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二、课标分析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3种。课标要求学生在一幅示意图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3种水循环综合把握。水循环的过程包括水以各种形态在陆地、海洋、大气中的转换和循环输送。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要能够在示意图中说明水循环的相关环节和循环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课标要求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具体“说明”,教学中要注意区分。  相似文献   

17.
【“课标”阐释】 本节的“标准”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标准”旨在通过学习.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其学习目的是防灾、减灾,所以,“课标”除了要求了解其对人类的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一、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中的重难点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之前的核心部分.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看...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想“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为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章节,授课课型为探究课。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土地、气候、水等资源密切相关。因此,本课设计按课标要求在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本课重点和难点在于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及区域农业一般方法的学习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