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颖  刘梦娇 《视听》2023,(4):70-73
美术类文化节目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将视觉、听觉、想象艺术与美术融合,形成多元审美形态;运用三维动态手法、物体多视角呈现,构造美术“在场”,为观众打造沉浸式审美状态;通过空间的叠加、并置两种形式,形成多维的、虚拟与纪实交融的审美空间。在价值建构上,美术类文化节目借助文化符号,弘扬优秀文化;展示美学艺术,提高审美素养;坚持讲好故事,发扬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
汤雪 《传媒》2019,(16):40-41
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西方论文中都有对于传统审美文化的论述,但是审美文化真正作为美学研究的焦点则是在当代社会大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形成的。其中,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文化共享性和商品拜物性使得美学界对这一文化形式的探讨和接受从来都有争议,为了实现调和,美学家们开始寻求其与审美自律的结合,在此情况下审美文化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3.
广告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最具普遍性的大众消费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以其趣味和情感肯定了消费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连续性.特别是在数字媒体时代,广告在形态上由平面化、静态化向数字化、场景化方向转变,在内核上则逐渐成为企业与拥有共同审美旨趣的消费者协同共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赵晶 《传媒》2017,(13)
新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并参与着受众群体的文化生活,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影响着受众群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其自身在迎合、引导受众群体的同时,也受到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反作用,不断衍生出新的样貌.本文着重探讨了新媒体形式与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关系,通过对新媒体形式总体特征和影响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因素的分析,探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深层辩证关系,把握新媒体形式更迭的内在流向,以期充分发挥媒体对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积极的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新媒体形式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艺术、建筑空间布局等呈现新的特点。在建筑空间形式方面,传统庭院空间布局更加丰富多样,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实现了创新发展",依山伴水""、因高就下"等整体布局更为明显,传统的对称式、庭院式格局被逐步打破。  相似文献   

6.
蔺君丽 《大观周刊》2011,(9):20-20,11
美文化是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视界。对于这种新的美学理论资源的合理运用也日渐成为各个领域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仅从中国古代文学角度出发,并以唐诗研究为切入点,从文化审美、意境追求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希冀对这一理论资源在本学科中的常态体现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一切人类的文化产品都具有符号性,尤其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符号消费的时代、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从本体论的角度,书籍装帧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及大众化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两重张力空间的产物.书籍装帧是书籍精神与文化内涵外在的、物化的表现形式,是有表情的艺术品,是会讲话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8.
蒲震元 《现代传播》2006,42(5):22-2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审美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交引起了中国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语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我国当今审美文化建设,从重视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呼吁学界通力合作,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什么是审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审美文化”一类问题的讨论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格拉底曾经感叹“美是难的”,其实文化也是难的,而在此基础上试图来建构“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应该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尽管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有关审美文化研究就已在中国学界兴起,且相关探讨也一直持续至今,然而“审美文化学”本身则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学科界定与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0.
“文化偶像”与编辑的文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对编辑的"文化偶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编辑素养、现实需要、人生理想、历史借鉴和文化发展五个方面论证了编辑树立"文化偶像"的必要性,并为编辑树立自己的"文化偶像"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性进行美学意义的思考。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艺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适宜的建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的现实审美途径。电视艺术以视听一体的图像,使审美的内涵在当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它的情感兴发的力度更强也更直接,它的现实介入的深度更广也更强烈。因此,电视艺术比其他审美途径更适宜审美文化在建构层面上的深入发展。电视艺术应该以其艺术的完整性去突出文化的和人性的意义持存,通过图像引发惊奇,通过娱乐启发意义。电视艺术应该具有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晚会时期、娱乐时期、竞猜时期、真人秀时期四个时期①。从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栏目的  相似文献   

13.
出版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通过资本化、壮大出版业实力,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文化追求,这是实现出版业持久腾飞的两翼,两者必须结合,不容割裂。要创造条件,激发双方互补的因子,抑制彼此排斥的侵蚀,善于协调,防止误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网络时代媒介发展趋势和大学文化建设要求,论述大学媒介传播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响,提出加强大学媒介文化建设的主体任务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话语权缺位使得西方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正当其时。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有资源、能力和勇气发出"中国声音"。通过丰富话语内涵,凝练话语品牌,加强国际对话,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建立一个中国化、世界化、当代化的中国话语体系,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国际文化的多样化联合。  相似文献   

16.
编辑要有"利在千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更要在汹涌的时代大潮中找准定位,有"功在当代"、"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现实追求。只有在"利在千秋"的文化追求与"功在当代"的时代定位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不负本职,成就功业。  相似文献   

17.
论出版人的文化追求与市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追求与市场意识,是新时期出版人应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出版人的文化追求,是人生事业追求与自身思想素质追求的统一;市场意识,是指出版工作者所具有的自觉反映与出版物市场相关的各种要素存在的心理机能。本文对出版人文化追求与市场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可通过“义利并重”向“互惠有度”、”贵和安人”向“团队协作”“修业尚礼”向“诚信守序”融汇转化,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建构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之旅》是温州广电传媒集团着力打造的广播文化类栏目。它创办十年来,探寻瓯越文化渊源,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文化担当,坚持精品化创作,连续五年获温州市文化大市建设专项资助,制作的节目多次获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二等奖,为温州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播文化类栏目如何打造自己的人文气质,实现审美追求?本文以《乡土文化之旅》为例,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20.
美和审美都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的发展是缓慢的,渐变式的,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激烈的发展过程,社会文化、审美文化也都随之发生了剧烈变更。特别是现代消费文化带动下的审美文化冲破了传统审美的规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审美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进行论述,揭开现代审美的功利化和商业化特征,以期为现代中国大众审美文化在全球村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本土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