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结合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分析一下解题方法。一、句读的考查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对“句”的考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断句,即给一段文字加注标点。对“读”的考查,是给指定的语句划分朗读的节奏。  相似文献   

2.
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对今人而言,明“句读”主要指正确地给文言文断句。  相似文献   

3.
“习以句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句读(do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可停的更小段落。由此可见,传统的读书方法,是强调立反复诵读揣摩之后再顺手标点,作为是否读懂读通的记录(古书是未经圈点的)。这对我们指导学生完成“给下面两段话加上标点”一类的练习题是有很大启发的。也就是说,要把未加标点的文字正确地加上标点,就必须反复默读,潜心琢磨哪些地方应停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的阅读,首先要弄清句读。《三字经》曰:“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如用标点符号表示,当用句末标点。如句号、叹号等。所谓“读”,就是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需用句中标点,如顿号、逗号等。“句读之不知”,则必然“惑之不解”。如蒲松龄的  相似文献   

5.
第三十九讲 古书的标点问题 一、古书的标点 1、句读 古人在读书时所作的断句称句读。当一句话完了时,在字旁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未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下加个点,叫做“读(dou)’,合称“句读”。 2、句读与标点的区别①古之“句”不同于今之“句号”;②“句读”符号简单,仅在标明句子的起讫,不管句子的语气及句间关系等。 二、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相似文献   

6.
淘淘:丁丁,标点符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丁丁:15世纪末,威尼斯印刷师阿尔德·曼努齐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标点符号系统。淘淘: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文章岂不是经常被人误解。丁丁:我们到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小段为“读”。宋朝使用“。”和“,”来表示句读。淘淘:句子都不知道怎么断,古人读书可够累的。丁丁:标点的作用不只是断句哦,还能表示语气和声调,表达情感。你看同样的一句话,标点不一样,你读出什么来了?  相似文献   

7.
古人写文章不断句不标点,人们阅读时就在句末用。”“断开,叫“句”,在句中用、”“断开,叫“读”。这就是传统上说的“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所以,近几年高考经常出现断句题。那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呢?下面谈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金华 《新高考》2011,(Z1):27-28
文言文断句是近几年再兴起的一种文言文题型,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言文句读的把握能力。断句古时称"句读",所谓"句"就是句末停顿,所谓"读"即"逗",指句中停顿。古时文章没标点符号,流传下来也未注明朗读停顿。正确断句标点,是阅读古文的基本能力。1978~1985年全国高考有过对古文断句标点的考查,但1986年后教学与高考忽略了这一内容。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再将文言文断句标点列为考点,是对文言文学习的回归。此后至今,全国高考每年均有多套试题考文言文断句,这样,给文言文断句标点的传统题型又成了再兴的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列为教学目的之一。这能力的内涵,一般理解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这里所提的“认读能力”不仅是指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而且要能初步弄清浅易文言文的句读。即阅读未经标点的原文,能正确地断句标点。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古人读书,需要自己断句。古人很重视句读,因为辨明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可见古时侯小孩子读书,一开始就要学习句读。《礼记·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子读书一年以后,要考  相似文献   

10.
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读起来很费力,甚至误解。所以读古文得先学会断句,断句也不容易,有些句子的断法至今仍值得商榷。如中学语文课本《曹刿论战》有个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就有疑问。“轼”是车上的横木,打仗那么紧张,曹刿站在横木上观风景吗?显然该句应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一句的意思是上车后,扶着横木望齐军败退。可见古人读书很费劲。到了汉代,才发明“句读符号”,即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小段为“读”(音dòu),宋朝始用“,”“。”来表示句读。明朝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相似文献   

11.
古书没有标点,读书时如果断句错误,把上一句末了的字连到下一句读,或者把下一句开头的字连到上一句读,叫做“读破句”。现在的书都有标点,像古人那样的读破句现象一般是不至于发生了。但是,小学生因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处理不当而把句子读破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破坏了句子的结构,影响语意的表达。因此有必要对读破句现象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断句是考查文…  相似文献   

13.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所谓"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o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断句不准确容易造成歧义、错义。文言文断句作为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近年高考中呈上升态势,逐渐成为新课标卷中的一道常规题,江苏、广东和北京甚至有把该知识点作为必考题的倾向。考查形式有主观题和选择题,尤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中主要有三种考查方式:①只断句,不标点;②断好句,考生标点;③既断句,又标点。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它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词义、语法、古文化知识。作为近年新热的一个考点,大家对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和方法。本文侧重介绍一些断句技巧,以期对大家有利。  相似文献   

14.
古文断句歌     
古文断句莫畏难,熟读精思是关键。理解结构看对称,上下语境仔细观。特殊句式要推敲,词性词义要精研。章法主旨全理解,方可断句加标点。常用虚词与标点,更有规律供参看。“盖”‘·夫”通常列句首,“矣”“耳”之后加句点。句末“耶”“乎”表疑问,“哉”字后面加感叹。“曰”字后面加冒号,“于”“而”只在句中间。判断常用“者”和“也”,前逗后句往上添。多读多练最重要,句读也要靠语感。古文断句歌@孙鹏霄$山东平度一中~~  相似文献   

15.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能帮助人们分清结构、辨明语气和词语性质。郭沫者说:“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可见标点符号之重要。我国古代的书籍文献是没有标点的,文章的内容很难被人正确理解。孔夫子有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话,根据不同的断句形式有不同解释,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几千年来这句话一直不知所云,成为悬案。为避免这种缺陷,到了汉代发明丁简单的标点符号:句号(ˇ)和读(dòu)号(、)。语意完整的一段为  相似文献   

16.
李平 《考试周刊》2010,(24):53-54
我们平时朗读文言文时,常常会因为一个句子太长,或句子读不顺畅而难以理解整体的内容。因此在朗读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句读(judo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适当停顿,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所谓“句”就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所谓“读”就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地方。相对现代汉语标点而言,“读”现在可以用逗号或分号;“句”则可用句号或感叹号、问号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没有完整的标点符号,只有“句读”(读dòu)。“句读”也叫“句逗”,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书面上用圆圈作为句号,用瓜子点作为读号。句读号从汉朝用到清末民初,历时两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9.
正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相似文献   

20.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