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1906年4月,高尔基抵达美国的第二天早晨一开始,又涌来了几十名来访者。“高尔基先生正准备参加今天将举行的宴会……”布列宁向大家宣布说。“他今天无论如何不能会见你们了。他要和马克·吐温交谈……”马克·吐温的名字对最热心、最坚决的来访者都产生了魔力般的作用。这大概是布列宁连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但是,在那个时候的纽约,甚至在当时的整个美国,这确实象他如果宣布高尔基将与复活了的乔治·华盛顿本人共进早餐一样轰动!纽约是个车声隆隆、人声嘈杂、交通繁忙、生意经十足的城市,就是在这样一个城市里,马克·吐温的笔和语言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很多美国人的心目中,70岁高龄的马克·吐温在掌握人类的智慧和心灵上甚至胜过一些国家首脑。难怪人们曾多次向他本人提议争取当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2.
阿辽沙(高尔基的小名)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十一岁便到“人间”谋生。1891年,他开始第二次漫游祖国。年底到达梯弗里斯(现名梯比利斯),并在那里的一个火车站当装卸工。如果不是有幸遇到一个人,他的处境是非常困难的。当时有个叫亚历山大·麦弗季耶维奇·卡柳日内的革命者在这个车站的管理处工作。他曾流放高加索,服过苦役。卡柳日内对这个性格倔犟,颧骨长得高高的,有着一对明亮的、充满生气的眼睛的  相似文献   

3.
清华 《世界文化》2009,(8):14-15
1895年3月5日,高尔基在当时的《萨巴拉报》上,发表了一首题为《别了》的诗:  相似文献   

4.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他一生同情、支持中国革命,关注中国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高尔基从童年和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他关心过中国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与北京事件。高尔基在当年7月曾经写信给作家契何夫:“一同到中国去吗?有一次,在雅尔塔,你说你很想到中国去。一同去吧,我非常想到那儿去,并且打算向某家报纸自荐担任通讯员工作。”他在写信给医生斯烈金的信中,非常重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帝斗争:“要是真正宣战,那我就去。一定去。我认为这次战争具有巨大的意义。……唉!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文明!我要从你们身上  相似文献   

5.
(二) 出版家盖依洛尔·维尔莎依尔在家里举行了一个欢迎晚会,到会的人比较少一些。维尔莎依尔是最早邀请高尔基——说得确切一点,是硬拉高尔基去作客的人之一。他的住处很宽敞,在93号街上占两层楼的地方,有点象莫斯科的萨瓦·莫洛佐夫的私邸,带几个大厅,几个小客厅,  相似文献   

6.
“……无论如何我要回到苏联生活,是该在家乡定居的时候了……”“4月——一定启程”。"非常想尽快回到莫斯科!" 疾病使高尔基滞留在气候宜人的意大利。不过,在1928年和1929年回到过苏联之后,再侨居国外,对他来说是很难忍受的,因此,无论是医生的担心,无论是"尽快写完"其主要作品《克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作为作家、理论家和组织家在苏联儿童文学中起了极大的作用。高尔基专门为儿童写的作品不多:短篇小说《米什卡生活中的一页》(1898年),童话《早晨》(1910年)、《小麻雀》(1912年)、《茶炊》(1918年)、《亚什卡》和《叶甫谢卡的奇遇》(1919年)。然而,自传体小说《童年》和《在人间》毫无疑问属于儿童文学之列。这些作品继承和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代是苏联文学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是文学迅猛发展的时期,是文学和理论上进行紧张而热烈争论的时期。在那时的文学活动中,高尔基是引人瞩目的中心人物之一。在苏维埃政权时代,高尔基的文学社会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沛的精力和宏伟的规模令人惊讶。没有人象他那样了解文学对于年轻的苏维埃国家的意义和价值,为新社会汲取和保留人类过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使之成为群众的财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一贯热心培养青年作家,他不仅关注他们的文学创作,而且关怀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没有任何人能象高尔基那样主动热情地帮助和关心青年作家。 高尔基这种对人的关怀,我是身受其惠的。在我生活艰难的时刻,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①多次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一九二七年,我的第一部小诗集《稻草里的电线》问世,这本小册子逍到一些批评家的攻汗,他们用官老爷的轻蔑语气评论它。他们说,这算什么新诗人?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 那时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斯摩梭斯克作家”,这样的批评使我茫然不知所措。我明白,小册子里有些诗是鳖脚的,甚至是…  相似文献   

10.
1910年10月28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家中出走——这是他多年萦绕于胸而终于付诸实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托尔斯泰出走的消息,震动了整个俄罗斯。莫斯科的各家报纸登出消息后,全国各地都有电报发往这个因接纳了托尔斯泰而闻名于世的阿斯塔波沃车站。人们以深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享  相似文献   

12.
谁言寸草心     
记忆中,退休前的父亲没有打过针,最多是感冒之类的小毛病。父亲68岁那年做前列腺手术,才与打针输液有了接触。幸亏术后恢复得很好,后来一直也无病无痛。一晃就是十多年。兄妹们各忙各的小日子,压根儿就不把父亲的健康当回事。  相似文献   

13.
雅尔达算不上现代词义里所说的港埠。可是有的货物毕竟从这儿装在开往里海的船上。港口的无产阶级就是海员、领港员和搬运工。雅尔达还有其他劳动人民:筑路工人、石匠和葡萄酒工人。然而高尔基所接近的人并不只限于这个范围。雅尔达每年吸引来不少肺结核患者和各种职业的人。彼得堡  相似文献   

14.
“瞧,你是又骄傲又腼腆!少见的结合。好吧,请谈谈,你这段时间都干了些什么,工作得怎么样?”“工作得不坏,安东·巴甫洛维奇,”高尔基回答说,“新剧本开始了。”“怎么,又写新作啦?”契诃夫十分吃惊地说。“真是好样的!老早就把《小市民》搞完了,又来一个新的!当然,还是写吧。你知道我写《万尼亚舅舅》用了多少天?4天,好家伙!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奇。然而,毕竟我和它一起完蛋了,哈——哈:”“出预告了吗?”高尔基微笑了一下。  相似文献   

15.
纪薇 《世界文化》2014,(5):51-52
罗赞诺夫是白银时代极富天赋、充满矛盾、让人着迷的一位个性人物。作为作家,他从未创作过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作为思想家,他常常打破自己独具一格的哲学体系;作为文学批评家,他的深入分析往往与大多数读者的审美趣味相悖:作为神学家,他常常滑向边缘异教,  相似文献   

16.
赵娜 《华夏文化》2009,(4):16-17
言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孔子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和周游列国宣传自己主张的游晚者,更离不开这一重要工具。《论语》多记载孔子的言行,所以《论语》可以大致反映出孔子对“言”态度、理解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17.
向谄媚者进一言□陈言谄媚者,卑贱地奉承尊贵者或用卑贱的态度讨好、取悦他人者也。说白了,谄媚就是溜须拍马巴结人。谄媚之人的真实目的,主要是企图获取权位、金钱或其他利益。这种行径向来被人不齿,谄媚者成为人们讥笑抨击的对象。然而,自古及今,谄媚之人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18.
串名成书     
魏华 《滇中文化》2007,(1):31-32
利用电影片名、歌名或地名写信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它奇巧而清新,给人回味。现将几个片名串成的书信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鬼名鬼姓     
采诗 《寻根》2004,(3):114-115
对于"鬼"字,现代人的意识里似乎是比较反感的:有谁愿意用它来做人的名字和姓氏呢?不,至于姓什么,那本是承继老祖宗的章法,我等岂敢乱来?让你姓"贾",你决不可姓"甄".要说取名,叫什知不好,非得叫鬼,那不是活见鬼了吗?  相似文献   

20.
阿房宫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房宫——谜一样的宫名。此谜并非寻常之谜,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设下的千古之谜。因而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争议很大,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了人们两千多年。至今不仅宫名读音混乱令人无所适从,其中寓意尤令人迷惑不解。“阿”与“房”的古音古义“阿”字的古音古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